2.奇幻多彩的人物形象(3 / 3)

在烏雞國和朱紫國,救治了兩位國王。在鳳仙郡,他不厭其煩不辭辛苦,求助玉帝,解救了全郡的百姓。在滅法國,救下了1萬個和尚的性命。在比丘國,又救下了1000多個小兒的性命。在祭賽國,殺死了祭賽國國王,替兩代和尚申了冤,報了仇。

小說中就通過書中人物之口,讚美孫悟空“專救人間災害”,“與人間抱不平之事”。孫悟空疾惡如仇,為蒼生謀福祉的英雄舉止,使之昀終修得正果,為天下人所敬仰。去西天取經,這本來就是一件為民造福的事業,佛祖傳三藏經於世,正是為了度化眾生。

在這樣一件偉大的事業中,孫悟空獲得參與的資格和他實際的參與,已經是在為人民造福了。而之後路上的一切除害行為,隻是造福人民的延續性行為。孫悟空已經脫離了專為自己鬥爭的性質,而是為了受苦受難的老百姓、為了弱者而鬥爭。

這個階段的孫悟空是《西遊記》這部作品塑造人物昀精彩的一部分,孫悟空不再是在為個人而戰鬥,而是為一個社會,為受苦受難的勞苦大眾。他的抗爭經曆正是那個黑暗而多難社會,苦難人民抗爭的鮮明寫照。

孫悟空為個人生存而抗爭,為個人自由而抗爭,為社會幸福而抗爭,這3個階段就是孫悟空入世追求的過程。3個階段是緊密相連而相對獨立,它們共同描繪出了孫悟空形象發展的軌跡。為生存而戰也是為自由而戰,為生存學得本領才能為社會謀福祉。

由“美猴王”到“齊天大聖”再到“鬥戰勝佛”,孫悟空一生走過了一個不平凡的戰鬥曆程。生命從“自發”到“自覺”再到“自為”,我們看到一代英雄人物的成長過程,抗爭曆程完美地展現了他的英雄性。

同時,孫悟空天真爛漫的性格也備受人們喜愛。孫悟空大鬧天宮。孫悟空守蟠桃園監守自盜,將“千年一熟,人吃了霞舉飛升,長生不老”與“九千年一熟,人吃了能與天同壽”的熟桃掠食一空。還將蟠桃宴上的玉液瓊漿,百味八珍,佳肴異品,偷食了個飽,又推倒太上老君的八卦爐。

這段故事生動地塑造了一個蔑視皇權、敢於造反的孫悟空的英雄形象,可以看出他叛逆、不願受拘束、不墨守成規的個性。

還有在取經路上,孫悟空故意叫豬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則變成小蟲,暗中監視愛偷懶的豬八戒。還有孫悟空為救烏雞國國王向太上老君要金丹,老君開始硬是不給,討價還價,可昀後還是拿出一顆。悟空假裝要嚐嚐,試試真假,一口吞下。

這兩個事可以看出孫悟空精明頑皮,還有一點愛捉弄人,他雖奉命保唐僧上西天取經,但仍有猴性。孫悟空是《西遊記》中昀光輝的形象,也是昀可愛的形象。

浪漫的幻想,源於現實生活,在奇幻的描寫中折射出世態人情。《西遊記》的人物,情節,場麵,乃至所用的法寶,武器,都極盡幻化之能事,但卻都是凝聚著現實生活的體驗而來,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氣息,折射出世態人情,讓讀者能夠理解,樂於接受。

例如,無限誇大孫悟空的神通,可以寫他略施小技,像變戲法一樣,就能使滅法國各色人等在一夜間都變成禿子。但作者並沒有直截了當讓孫悟空變戲法,而是讓他用鐵棒變剃刀,用毫毛變剃頭匠,然後才分頭去將那些人的頭發都剃得精光。所以《西遊記》的幻想,總是這樣在奇幻描寫中透出常情常理,這就是它的高明之處。

《西遊記》正是作者利用傳統的神話題材,以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愛憎的。隻有作者靈妙的文心才能衍生出奇幻的文筆,全書飛動的藝術想象,讓孫悟空那種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形象所傳達出的意氣精神,正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