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為人處世哲學的《論語》(2 / 3)

這時,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強調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他招收學生的條件極為簡單,隻要有人願意跟隨他學習,在初次見麵時略備薄禮,便可成為他的學生。

在教學弁度上,孔子認為應該“誨人不倦”;在教學內容上,他注重因材施教,提出對學生要做到有針對性;在教學方法上,他強調啟發的重要性,提出開導學生要把握時機,要等學生實在無法想明白的時候再去開導他,認為如果不讓學生自己努力思考就直接幫助,反而會使學生養成不愛思考的壞習慣。

針對當時的禮崩樂壞,在教學過程中,孔子特別強調學生們要加強自身修養,強調做人要正直和仁德,他說: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隻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隻有心中坦蕩做事才沒有擔憂。雖然,在生活中,那些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些人隻是靠暫時的僥幸避免災禍,遲早要跌跟頭的。

孔子認為,做人除了要正直外,還要仁德,因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並且隻要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而且隻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他對其弟子說: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那麼怎樣做才能算仁呢?孔子認為,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規範就是人生的正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周禮,即“克己複禮”,天下的人就會讚許你為仁人了。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們一起討論學問。弟子顏淵向孔子請教:“老師,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

孔子回答:“克製自己,恢複周禮,就是仁;以周禮為標準,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禮,就是做到仁了!” 弟子子路便又接著問:“老師,什麼是仁德?怎樣做才算是仁德?”

孔子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德了。”

子路說:“老師,假如我當將軍帶兵打仗,讓子貢、顏回做我的校尉,攻城必克,奪地必取,百戰百勝。這樣算是有仁德之人嗎?”孔子說:“這樣隻能算是勇敢的武夫而已!”孔子認為,“仁”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需要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

孔子還認為,還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自己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為了能做到仁,弟子曾子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

除了正直和仁德,孔子又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麵發展,就是誌向在於道,根據在於德,憑借在於仁,活動在於“六藝”,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針對當時的諸侯割據和禮崩樂壞,孔子自20多歲起,就開始思考治國良策,也一直希望通過入仕把自己的所有才華用來治理國家,然而卻苦於沒有機會。於是,孔子便把教育當作“安邦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以文教來感化百姓。

孔子31歲的時候,在魯昭公的讚助下,來到周的京城洛陽考察參訪。首先拜見了老子這位高人,老子此時擔任周王室的圖書擋案和文物的保管工作,他熱情地接待了孔子。

老子的年齡比孔子大得多,大概年長40歲,人生閱曆豐富,接觸的文物史料也非孔子所能及,所以,孔子見老子是孔子學問事業上的一個大轉折。

老子見孔子千裏迢迢來學習,為他的好學所感動,不僅指出了孔子內在涵養的不足,還回答了孔子的很多有關古禮的問題。

同時,老子還給孔子引見了擅長音樂的萇弘。萇弘也把自己掌握的有關樂的知識全部告訴了孔子,使孔子對音樂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孔子離開前,老子為他送行,並告誡說:我聽說,有錢的人給人送行的時候送錢,有學問的人給人送行的時候贈言。我沒有錢,姑且冒充一下有學問的人,送你幾句話吧!

這幾句話是:一個聰慧又能深思洞察一切的人,卻常遭到困阨、瀕臨死亡,那是因為他喜好議論別人的緣故;學問淵博見識廣大的人,卻常使自己遭到危險不測,那是因為他喜好揭發別人罪惡的緣故。做人子女的應該心存父母,不該隻想到自己;做人臣子的應該心存君上,不能隻顧到自己。”

孔子回到魯國,見到自己的弟子,還不住地讚美老子就像天上的龍一樣,見首不見尾,無法捉摸。孔子一生似乎受老子影響很大,孟子至剛,曾子至柔,都沒能像他們的老師孔子那樣剛柔相濟,在矜持中有彈性,在退守中有進取。

公元前517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因仰慕孔子的大名,便派人把孔子請到府上,向孔子請教安邦治國的良策。齊景公問孔子:“請問夫子,做為國君,應該如何治理他的國家呢?”

孔子回答說:“治國的根本在於‘人倫綱常’。君主必須像個君主,臣子必須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每個人都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職。否則國將不國,政將不政,社會將混亂不堪。而治國的前提在於君主要嚴於律己。如果君主自己正,管理國政就不會有什麼困難,如果自己不端正,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就不可能去端正別人,其國家也無法治理。除此之外,君主還應該重視才智禮儀仁德的關係,這些都是治國不可偏廢的條件。”

齊景公又問:“穩定天下的大計是什麼呢?”

孔子答:“實行清明的政治,用賢懲惡,減輕賦稅,助民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