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獄的一樓和二樓分別有三十二間牢房和三十四間牢房,都是關押重犯的單人牢房,三樓牢房略大,可以同時關押幾個囚犯。
大牢房裏,像交響樂隊的譜台上攤開著樂譜本,展出了一些女犯人的詳盡資料。一個殺人犯,她的死亡麵膜相當安詳地停放在牢房角落裏,而牆壁上貼著一幅當年的漫畫,誇張地描繪她活著的時候臉上的殺氣,那張臉還生滿了麻子。
墨爾本監獄從1864年啟用,到停止運作的1929年。其間的六十多年裏,曾經對一百三十五人處以絞刑。所有問吊致死的罪犯中,最有名的是當年的綠林大盜奈德.凱利( Ned Kelly ),有人說,他是一個專門打劫銀行,救濟貧農的“水滸”式英雄,被處死時隻有三十五歲。
絞刑架的主體在二樓,完全保持當年的樣子。我通過冰涼的鐵梯子,在二樓和一樓之間來回跑了幾次,才弄明白了它的操作程序。讓人想到電影《 黑暗中的舞者 》最後的一幕,絕望中殺了人的女主角被處以絞刑的悲慘畫麵。死囚在二樓被架上高大的絞架後,行刑開始,隻要抽開他腳下踩著的厚木板,人瞬間墜落到一樓,下去的就是一具屍體了。在二樓是人,到一樓變成了鬼。
這座當年最先進的監獄,它對囚犯處以極刑的地點就在監獄全開放式長廊的頂端,這就是說,每絞死一個人,都是對三層樓上所有囚犯的一次現場直播。
和中國的“戴鐐長街行”和“推出午門斬首”,眾劊子手持砍刀威風林立不同,墨爾本監獄的劊子手來自囚犯中間的自願者,監獄規定,凡執行一次絞刑,奪了別人一條性命的,能享受減去二年刑期的特殊優待。
監獄的一樓有一間特殊的牢房,它的盡頭有一扇通向外麵世界的門,透過鏽蝕的鐵柵欄,可以看到庭院裏平坦豔綠的草地,不知道什麼人住在這裏。當年,通過這片鐵柵欄望出去的人,能見到什麼景致。
現在的墨爾本舊監獄展覽館有一個特別的旅遊項目,可以為遊客安排“夜間體驗”。一份中文的旅遊指引說:一周兩次的夜行遊戲,到墨爾本舊監獄秉燭夜遊,探訪上一世紀陰森恐怖的監獄生活。
喪失了行動和語言這些基本自由,被監獄的高牆鐵門囚蔽,對今天的墨爾本人已經變成了消遣和遊戲。
2. 藝術家的世外桃源
事先並不知道旅居澳大利亞的朋友子軒要帶我看什麼。她把車停在酒店門口,隻是說帶我去鄉間兜兜風。出了城,她說,我們去一個絕對有意外驚喜的地方。
車停在半丘陵半山地間,因為天空太藍太藍了,周圍的樹木草地石頭牆都變得有點超現實。這地方叫Montsalvat,在墨爾本市區東北方二十六公裏,占地十五英畝。是年輕的藝術家Justus Jenn和他的朋友們在1934年自建的一處“世外桃源”。子軒叫它莊園。我叫它“理想國”。有人叫它Montsalvat文化藝術中心。
十幾棟建築物自然疏鬆地散落在一片起伏的山丘上,每一棟建築的風格都不同,每一棟都不大而古樸。如果有人說這裏是靜謐,不如說它是荒疏沒落和遠離人世。
七十多年前,來自法國的藝術家買下了這片荒蕪的山地。當時的墨爾本作為一片新大陸上的新興城市,遠沒有現在的規模和喧鬧,當初的藝術家們還不至於像今天的人像“城市困獸”受到水泥森林的強行擠迫。不知道是什麼原動力,支持著他們走向了鄉間。
他們完全靠自己動手,按照想象設計和建造了這個大家庭。現在能看到,這個藝術家莊園裏,有公用的廚房、餐廳、遊泳池、水塘、開闊的林地、噴泉、花壇、教堂,甚至墓地。近來幾年,中國幾個超大城市居民提出合作建房的概念,而早在七十年前,有人已經在墨爾本郊外實施著類似理想了。而且,這些“城市逃離者”的目的並不是要得到一個棲身之處,他們要逃離人群的喧囂,他們要避世。
我和子軒去的那個上午,像一間草料倉庫的畫廊內部正在布展。每年一度的莎士比亞節即將開幕。粗糙的牆麵和支撐屋頂的木梁柱下麵,掛了幾十幅莎士比亞的頭像,沒有一幅作品是寫實風格,蓬亂的變形的乖張的瘋狂的,各種被解構了的莎士比亞占據了四麵牆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