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他,你最想表達什麼?
他說:我們中國太弱了,你看現在,別的國家都不死人,就我們國家總被人欺負,總死人。好像湄公河那邊就死了人。我們的人太不齊心。不能太韜光養晦,要齊心協力。我們被人欺負了,就要反擊。現在我們自己的問題太多,正好給日本插手,日本人看的就是我們心不齊這個時機。像釣魚島明明就是我們的,都給人家占了。
我問:如果還有類似活動,你還參加嗎?
他說:不會參加了。
我說:如果是我,也許更願意查詢相關資料,找找曆史來求證,而不是上街。
他說:不用求證,都很多證據了,就是我們的。
我問:你查過了?
他說:聽別的學院一個老師說的,他查了,他說就是我們的島,他支持我們。
感覺他講的關於被欺負和心不齊的說法,是來源於那位老師。這同學平時性子溫和,但那天我感到了他的執拗和堅持,急了有點臉紅。我相信,他有足夠的愛這個民族和土地的那份真誠。後來,轉了話題,他才慢慢平靜,說到準備考研,他搖頭說,本來應該把狀態調整到像當年高考一樣緊張高效,不知道怎麼搞的,找不到高考的感覺了。
這次聊天後,我能理解這五個小夥子,他們要表達他們心裏的那種愛國,渴望眾人間相互簇擁,需要一個盡情釋放的機會,雖然嗓子喊啞了還被很多人嘲笑。如果不是聽到上麵這段親口講述,我對他們即使再理解也程度有限。他們青春年少,心裏還留有激情衝動,需要一個場合表達他的情緒和確信自己也可以是個真實有力的存在。
在微博上,看到有人這麼說:
@嚴同學:可是,除了讀書,很多人沒有第二種奮鬥方式。
忽然多了一種方式:可以上街呐喊,這種熱情的喚起毫不費力,我們的文化認知裏早就潛伏有草莽英雄如《 水滸 》如武俠如古惑仔,有人需要眾口一詞中的匡正祛邪,在更多人的力量裏麵,看見展現和固化自己,甚至夢想著義憤填膺的英雄情結。社會常態中,一個年輕人應該有更多的展示釋放青春的渠道。在2012年的9月,他們選擇了上街,人和人簇擁,盡情吼幾聲,這能應和他們的內心需求,甚至有人挑戰理性,甚至渴望刀鋒舔血的快意。也許隻是表達他個人的在場感。
近現代曆史裏,很多類似的事件。看過大約十本關於義和團的實錄,來自傳教士的書信回憶,來自學者的調查和分析,來自片段的縣誌資料,但是我沒接觸過拳民的講述,沒有看到過遭追剿後對拳民的審問記錄,對這個悲劇的群體,我更有興趣,卻沒找到更真切的實時記錄。這些農民為什麼那麼輕易地離開祖輩居留的土地,放棄田野裏的莊稼去聚集起事,除了遭遇災年迷信和仇外情緒之外,支撐他們的內心依據還有什麼?是否會像2012年砸日係車的人說:感覺活得太窩囊了。真正的弱勢者,也許正是這些自以為念了咒語就刀槍不入的農民,他們的最終結局是殺頭牢獄或流離逃難,雖然曾經一時興起山呼海應。
我問他,你最想表達什麼?
他說:我們中國太弱了,你看現在,別的國家都不死人,就我們國家總被人欺負,總死人。好像湄公河那邊就死了人。我們的人太不齊心。不能太韜光養晦,要齊心協力。我們被人欺負了,就要反擊。現在我們自己的問題太多,正好給日本插手,日本人看的就是我們心不齊這個時機。像釣魚島明明就是我們的,都給人家占了。
我問:如果還有類似活動,你還參加嗎?
他說:不會參加了。
我說:如果是我,也許更願意查詢相關資料,找找曆史來求證,而不是上街。
他說:不用求證,都很多證據了,就是我們的。
我問:你查過了?
他說:聽別的學院一個老師說的,他查了,他說就是我們的島,他支持我們。
感覺他講的關於被欺負和心不齊的說法,是來源於那位老師。這同學平時性子溫和,但那天我感到了他的執拗和堅持,急了有點臉紅。我相信,他有足夠的愛這個民族和土地的那份真誠。後來,轉了話題,他才慢慢平靜,說到準備考研,他搖頭說,本來應該把狀態調整到像當年高考一樣緊張高效,不知道怎麼搞的,找不到高考的感覺了。
這次聊天後,我能理解這五個小夥子,他們要表達他們心裏的那種愛國,渴望眾人間相互簇擁,需要一個盡情釋放的機會,雖然嗓子喊啞了還被很多人嘲笑。如果不是聽到上麵這段親口講述,我對他們即使再理解也程度有限。他們青春年少,心裏還留有激情衝動,需要一個場合表達他的情緒和確信自己也可以是個真實有力的存在。
在微博上,看到有人這麼說:
@嚴同學:可是,除了讀書,很多人沒有第二種奮鬥方式。
忽然多了一種方式:可以上街呐喊,這種熱情的喚起毫不費力,我們的文化認知裏早就潛伏有草莽英雄如《 水滸 》如武俠如古惑仔,有人需要眾口一詞中的匡正祛邪,在更多人的力量裏麵,看見展現和固化自己,甚至夢想著義憤填膺的英雄情結。社會常態中,一個年輕人應該有更多的展示釋放青春的渠道。在2012年的9月,他們選擇了上街,人和人簇擁,盡情吼幾聲,這能應和他們的內心需求,甚至有人挑戰理性,甚至渴望刀鋒舔血的快意。也許隻是表達他個人的在場感。
近現代曆史裏,很多類似的事件。看過大約十本關於義和團的實錄,來自傳教士的書信回憶,來自學者的調查和分析,來自片段的縣誌資料,但是我沒接觸過拳民的講述,沒有看到過遭追剿後對拳民的審問記錄,對這個悲劇的群體,我更有興趣,卻沒找到更真切的實時記錄。這些農民為什麼那麼輕易地離開祖輩居留的土地,放棄田野裏的莊稼去聚集起事,除了遭遇災年迷信和仇外情緒之外,支撐他們的內心依據還有什麼?是否會像2012年砸日係車的人說:感覺活得太窩囊了。真正的弱勢者,也許正是這些自以為念了咒語就刀槍不入的農民,他們的最終結局是殺頭牢獄或流離逃難,雖然曾經一時興起山呼海應。
另一個同學從另一角度描述這同一件事:
今天乘車路過明珠廣場附近的時候,確實看到很多散步的人,有police的車開道,從公交車上看去,秩序還算穩定,不過有些道路卻封鎖了。我很怕發生在圖片上的事發生在我身邊。現在,我開始有點理解你當時上課時評價敏感年的那件事時用的一個詞“無組織無紀律”,大概是這個意思,記不太清了,當時我很不能接受,當時覺得那件事是絕對正義的。可是這兩天我覺得自己有一點懂了,哈維爾為什麼那麼受人敬重,因為他的革命是“絲絨”的。如果企圖和魔鬼進行較量,那麼前提是自己也要變成魔鬼,這好像是不對的。勒龐的《 烏合之眾 》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我相信,很多人一開始其實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去的,就像魯迅筆下的“看客”,可是由於看客積蓄了太多的不滿,所以一旦被煽動,就很難不參與。群體,真是一個奇怪的東西。我甚至覺得,誰掌握了這種具有煽動性的力量,誰就掌握了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