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時候常溜號,端詳夾在“好好學習”和“天天向上”中間的領袖像,有時候看風吹學校禮堂那個尖頂上麵的小鐵旗,它常迎著風轉,鐵旗有鏤空的數字,可惜,我忘記鏤的是19××年了,有時候小旗上也停鳥。
禮堂在學校最南側,現在看老照片才知道它曾經是座教堂。開學典禮或動員大會,學生會排隊進禮堂,整整齊齊坐在木地板上聽校長訓話。校長姓苟。校長室狹長不明亮,有時候敞開著門,能看見校長坐在最深處。“文革”開始,高年級批鬥校長,都罵他“狗校長”。
雖然,教室門都還保留著日式拉門,當時沒覺得它是日本建築。後來,查找資料才知道這所小學始建在1908年,先叫滿鐵長春小學校,後來叫過長春公學堂、室町小學校、大和通小學校。1949年先改名頭道溝中心校,後叫天津路小學,分一校和二校。學校和我家隻隔一個木材場。木材廠前身是個堆垃圾的大土坑,挖煤核的人挖到過人骨頭和軍大衣布片。
直到2013年,我才發現我讀書的這個小學竟然就是我外祖父在上世紀30年代從沈陽的師範學校畢業來到長春教書的第一間學校。他在我出生的那一年病逝,“文革”中,有他的學生證明他是個愛國老師,後來圍城時做過地下工作。
現在,無論我和外祖父都不再能見到照片上的這所學校了。
2. 消失的教堂
不記得是1966年底或1967年初離開童年的家,搬到這個離斯大林大街( 現人民大街 )很近的胡同:四平路北胡同。這裏離火車站更近,夏天的很多晚上都去火車站廣場看各工廠和中學宣傳隊演出,解放牌卡車搭成臨時舞台,接高音喇叭和照明燈,又蹦又跳,熱鬧極了。這些人就是現在廣場大媽的主力吧。
新家沒那麼寬敞,幾家人合住。從貼大字報抄家開始,住大房子的都有擔驚受怕,隨時可能有鄰居或不認識的人要求搬進來住,理由是為什麼你們家房子多,我們家人多住不下?後來媽媽說這是當時我們急急搬家的原因。隻要聲高氣壯敲門,誰住進來都不奇怪,當然,不是人人有資格聲高氣壯。
新家北側是鐵路職工宿舍,一溜紅瓦平房,聽說過去是滿鐵下層工人宿舍。隔一條很窄的胡同,南邊這側是帶院子的宅子,新家的門樓起得高,要上幾個台階,有雨搭,門左右各一根麻石圓柱,顯然當年住的也不是普通日本人。
我們不喜歡新家,連廁所裏都住著一戶人家,隻能繞過胡同經過一座高樓去公廁。高樓就是照片中這座老教堂,當時不認識教堂,隻是覺得它好看。教堂有好幾層,尖頂挺拔,正門朝大街,有十幾級半弧形的露天台階。1967年,每天都經過它,有時候見到逐級向上的台階上坐滿了人,像現在的階梯教室,是街道上召集住在那裏麵的人家開會,當時常開會,一家派一個代表。
上課時候常溜號,端詳夾在“好好學習”和“天天向上”中間的領袖像,有時候看風吹學校禮堂那個尖頂上麵的小鐵旗,它常迎著風轉,鐵旗有鏤空的數字,可惜,我忘記鏤的是19××年了,有時候小旗上也停鳥。
禮堂在學校最南側,現在看老照片才知道它曾經是座教堂。開學典禮或動員大會,學生會排隊進禮堂,整整齊齊坐在木地板上聽校長訓話。校長姓苟。校長室狹長不明亮,有時候敞開著門,能看見校長坐在最深處。“文革”開始,高年級批鬥校長,都罵他“狗校長”。
雖然,教室門都還保留著日式拉門,當時沒覺得它是日本建築。後來,查找資料才知道這所小學始建在1908年,先叫滿鐵長春小學校,後來叫過長春公學堂、室町小學校、大和通小學校。1949年先改名頭道溝中心校,後叫天津路小學,分一校和二校。學校和我家隻隔一個木材場。木材廠前身是個堆垃圾的大土坑,挖煤核的人挖到過人骨頭和軍大衣布片。
直到2013年,我才發現我讀書的這個小學竟然就是我外祖父在上世紀30年代從沈陽的師範學校畢業來到長春教書的第一間學校。他在我出生的那一年病逝,“文革”中,有他的學生證明他是個愛國老師,後來圍城時做過地下工作。
現在,無論我和外祖父都不再能見到照片上的這所學校了。
2. 消失的教堂
不記得是1966年底或1967年初離開童年的家,搬到這個離斯大林大街( 現人民大街 )很近的胡同:四平路北胡同。這裏離火車站更近,夏天的很多晚上都去火車站廣場看各工廠和中學宣傳隊演出,解放牌卡車搭成臨時舞台,接高音喇叭和照明燈,又蹦又跳,熱鬧極了。這些人就是現在廣場大媽的主力吧。
新家沒那麼寬敞,幾家人合住。從貼大字報抄家開始,住大房子的都有擔驚受怕,隨時可能有鄰居或不認識的人要求搬進來住,理由是為什麼你們家房子多,我們家人多住不下?後來媽媽說這是當時我們急急搬家的原因。隻要聲高氣壯敲門,誰住進來都不奇怪,當然,不是人人有資格聲高氣壯。
新家北側是鐵路職工宿舍,一溜紅瓦平房,聽說過去是滿鐵下層工人宿舍。隔一條很窄的胡同,南邊這側是帶院子的宅子,新家的門樓起得高,要上幾個台階,有雨搭,門左右各一根麻石圓柱,顯然當年住的也不是普通日本人。
我們不喜歡新家,連廁所裏都住著一戶人家,隻能繞過胡同經過一座高樓去公廁。高樓就是照片中這座老教堂,當時不認識教堂,隻是覺得它好看。教堂有好幾層,尖頂挺拔,正門朝大街,有十幾級半弧形的露天台階。1967年,每天都經過它,有時候見到逐級向上的台階上坐滿了人,像現在的階梯教室,是街道上召集住在那裏麵的人家開會,當時常開會,一家派一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