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是一個島——想起了瘂弦的《一九八〇年》(1 / 2)

如果還有誰對那片“樂土”抱有幻想,他不妨去看看澳洲自製的連續劇《女囚犯》。這一套電視片長達三十集,主要的場景是澳洲一座專關女囚犯的監獄。一個個女犯人的故事,當初如何犯法,如何入獄,後來如何服刑,如何上訴,又如何冤情大白,獲釋出去,都有生動明快的描寫。當然女犯人的結局,不都是歡天喜地走出獄門。也有不幸的一群,或死在牢裏,或放出去後不見容於社會,反覺天地為窄而牢獄為寬,世情太冷,不如獄中友情之溫,寧願再蹈法網,解回舊獄。澳洲原是古時英國流放罪犯之地,幽默的澳洲朋友也不諱言他們是亡命徒流浪漢的後人。也難怪他們的電視界能推出這麼一部鐵窗生涯的寫實傑作。

瘂弦的《一九八〇年》仍不失為一首可愛的好詩,但畢竟是二十多年前的作品,我敢說作者的少年情懷,如今已不再了。那時台灣的新詩風行著異國情調,不但瘂弦的某些少作,就連土生土長的葉珊、陳錦標、陳東陽等的作品也是如此。愛慕異國情調,原是青年人理想主義的一種表現。兼以當時台灣的文化、社會、政治各方麵都沒有現在這麼開放,一切都沒有現在這麼進步,青年作家們多少都有一點“恐閉症”,所以向往外麵的世界,也是一種可解的心情,不必動輒說成什麼“崇洋”。二十多年下來,我這一輩的心情已經完全相反:以前我們幻想,樂土遠在天邊,現在大家都已憬然省悟,所謂樂土,豈不正是腳下的這塊土地,世界上最美好的島嶼?原則上,澳洲之大,也隻是一個島嶼罷了。然則在澳洲和台灣之間,今天的瘂弦當然是選擇自己的家島。今天,年輕的一代莫不熱烈地擁抱這一片土地和這一個社會,認同鄉土,一時蔚為風氣,誠然十分可喜。

二十多年的留學潮似乎是淡下去了。從遠颺海外到奉獻本土,青年態度的扭轉,正是民族得救文化新生的契機。人對社會的要求和奉獻,應成正比:要求得高,就應奉獻得多;有所奉獻,才有權利有所要求。對社會隻有奉獻而不要求,不要求它變得更合理更進步,那是愚忠。“不問收獲”,是不對的。反之,對社會隻有要求而不奉獻,那是狂妄與自私。不過留學潮也不是全無正麵的意義,因為我們至少了解了西方,而了解西方之長短正所以了解中國,了解中西之異同。“不到黃河心不死”,許多留學生卻是“不到紐約心不死”。同時,遠颺海外也還有身心之分。有的人身心一起遠颺了,從此做外國人,那也幹脆。有的人身在海外而心存本土,地雖偏而心不遠,這還是一個正數,不是負數。但是這種人還可分成兩類。第一類“心存”的方式,隻是對本土的社會提出要求,甚至是苛求,例如“台灣為什麼還不像美國”等等,卻忘了他自己並未奉獻過什麼。第二類“心存”的方式,則是奉獻,不論那是曾經奉獻,正在奉獻,或是準備奉獻。這種奉獻,雖阻隔於地理,卻有功於文化。例如肖邦,雖遠颺於法國,卻以音樂奉獻於波蘭,然則肖邦在法國,正是波蘭的延伸,不是波蘭的縮減。“正數”的留學生,都可以作“台灣的延伸”看待。

如果還有誰對那片“樂土”抱有幻想,他不妨去看看澳洲自製的連續劇《女囚犯》。這一套電視片長達三十集,主要的場景是澳洲一座專關女囚犯的監獄。一個個女犯人的故事,當初如何犯法,如何入獄,後來如何服刑,如何上訴,又如何冤情大白,獲釋出去,都有生動明快的描寫。當然女犯人的結局,不都是歡天喜地走出獄門。也有不幸的一群,或死在牢裏,或放出去後不見容於社會,反覺天地為窄而牢獄為寬,世情太冷,不如獄中友情之溫,寧願再蹈法網,解回舊獄。澳洲原是古時英國流放罪犯之地,幽默的澳洲朋友也不諱言他們是亡命徒流浪漢的後人。也難怪他們的電視界能推出這麼一部鐵窗生涯的寫實傑作。

瘂弦的《一九八〇年》仍不失為一首可愛的好詩,但畢竟是二十多年前的作品,我敢說作者的少年情懷,如今已不再了。那時台灣的新詩風行著異國情調,不但瘂弦的某些少作,就連土生土長的葉珊、陳錦標、陳東陽等的作品也是如此。愛慕異國情調,原是青年人理想主義的一種表現。兼以當時台灣的文化、社會、政治各方麵都沒有現在這麼開放,一切都沒有現在這麼進步,青年作家們多少都有一點“恐閉症”,所以向往外麵的世界,也是一種可解的心情,不必動輒說成什麼“崇洋”。二十多年下來,我這一輩的心情已經完全相反:以前我們幻想,樂土遠在天邊,現在大家都已憬然省悟,所謂樂土,豈不正是腳下的這塊土地,世界上最美好的島嶼?原則上,澳洲之大,也隻是一個島嶼罷了。然則在澳洲和台灣之間,今天的瘂弦當然是選擇自己的家島。今天,年輕的一代莫不熱烈地擁抱這一片土地和這一個社會,認同鄉土,一時蔚為風氣,誠然十分可喜。

二十多年的留學潮似乎是淡下去了。從遠颺海外到奉獻本土,青年態度的扭轉,正是民族得救文化新生的契機。人對社會的要求和奉獻,應成正比:要求得高,就應奉獻得多;有所奉獻,才有權利有所要求。對社會隻有奉獻而不要求,不要求它變得更合理更進步,那是愚忠。“不問收獲”,是不對的。反之,對社會隻有要求而不奉獻,那是狂妄與自私。不過留學潮也不是全無正麵的意義,因為我們至少了解了西方,而了解西方之長短正所以了解中國,了解中西之異同。“不到黃河心不死”,許多留學生卻是“不到紐約心不死”。同時,遠颺海外也還有身心之分。有的人身心一起遠颺了,從此做外國人,那也幹脆。有的人身在海外而心存本土,地雖偏而心不遠,這還是一個正數,不是負數。但是這種人還可分成兩類。第一類“心存”的方式,隻是對本土的社會提出要求,甚至是苛求,例如“台灣為什麼還不像美國”等等,卻忘了他自己並未奉獻過什麼。第二類“心存”的方式,則是奉獻,不論那是曾經奉獻,正在奉獻,或是準備奉獻。這種奉獻,雖阻隔於地理,卻有功於文化。例如肖邦,雖遠颺於法國,卻以音樂奉獻於波蘭,然則肖邦在法國,正是波蘭的延伸,不是波蘭的縮減。“正數”的留學生,都可以作“台灣的延伸”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