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司馬光與《溫公家範》(1 / 2)

在司馬光看來,“齊家”的中心問題或基本措施是教育家人,教育好全家成員。能教育好全家成員,便可以推而廣之,影響和教育全國的人。事實上,連家裏人都教育不好的人,是不會教育好其他的人的。

司馬光的寫作形式和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不同,他是采用對家庭教育分別論述的方法,並在論述的過程中,列舉了大量曆史實例加以闡述。

司馬光認為早期教育有利於人一生的成長發展,充分肯定注意孩子早期教育的優良傳統。他認為“古有胎教”,也就是說,古人在孩子未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注意胎教了。

在這方麵,司馬光舉例說,周文王之母在懷著周文王的時候,“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因此周文王聰明過人,能夠“教之以一而識百”。

司馬光還例舉了“孟母三遷”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的孟軻,在年少之時,家住在墳墓的附近。孟軻經常喜歡學別人辦喪事玩。孟軻的母親仉氏見此情景,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安頓兒子。”於是就帶著孟軻搬遷到市場附近居住下來。可是,孟軻又玩鬧著學商人買賣的事情。孟母又說:“此處也不適合安頓我的兒子。”於是又搬遷到書院旁邊住下來。孟軻以進退朝堂的規矩作為自己的遊戲。此時,孟母說:“這正是適合安頓我兒子的地方。”於是就定居下來了。

等到孟子長大了,學成了禮、樂、射、禦、書、數這“六藝”,昀終成為了一代聖賢。

司馬光曾經把早教比作成長中的小樹,他說:樹在小的時候,如果不修剪整枝,任其自然生長,很容易長得又歪又斜,等樹木長成合抱之木,再去修剪整枝,能不費很大的氣力嗎?這樣做,又好比是打開鳥籠把鳥放走,然後再去捉,也好比是鬆開韁繩把馬放跑,然後再去追,哪有當初不開籠放鳥、不解韁放馬更為省力呀!

針對兒童的心理特點,司馬光認為對兒童進行早期教育的重要手段是給兒童樹立正麵的榜樣,用正麵的形象去影響兒童。他主張使兒童從小就“習其目端正”,讓兒童經常看到正麵的榜樣。

司馬光根據兒童的模仿性相當強,而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又比較差的年齡特點,提出千萬不要欺騙孩子。他借用古代曾參的例子。

有一天,曾參的妻子要上街,兒子哭著鬧著也要跟著去。為了擺脫孩子的糾纏,妻子對孩子說:“好孩子,你在家裏等我,回來給你殺豬燉肉吃。”孩子信以為真,就放棄跟母親上街的要求。

妻子從街上回來,隻見曾參正磨刀霍霍要殺豬。妻子趕忙阻攔說:“我是哄孩子隨便說的,怎麼你真的要殺豬?”

曾參認真地說:“小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跟父母學的。我們說話不算數,言而無信,就是在教孩子撒謊。”為不給孩子產生言而無信的不良影響,曾參還是堅持把豬殺了,兌現了妻子對兒子的許諾。

在司馬光看來,“齊家”的中心問題或基本措施是教育家人,教育好全家成員。能教育好全家成員,便可以推而廣之,影響和教育全國的人。事實上,連家裏人都教育不好的人,是不會教育好其他的人的。

司馬光的寫作形式和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不同,他是采用對家庭教育分別論述的方法,並在論述的過程中,列舉了大量曆史實例加以闡述。

司馬光認為早期教育有利於人一生的成長發展,充分肯定注意孩子早期教育的優良傳統。他認為“古有胎教”,也就是說,古人在孩子未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注意胎教了。

在這方麵,司馬光舉例說,周文王之母在懷著周文王的時候,“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因此周文王聰明過人,能夠“教之以一而識百”。

司馬光還例舉了“孟母三遷”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的孟軻,在年少之時,家住在墳墓的附近。孟軻經常喜歡學別人辦喪事玩。孟軻的母親仉氏見此情景,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安頓兒子。”於是就帶著孟軻搬遷到市場附近居住下來。可是,孟軻又玩鬧著學商人買賣的事情。孟母又說:“此處也不適合安頓我的兒子。”於是又搬遷到書院旁邊住下來。孟軻以進退朝堂的規矩作為自己的遊戲。此時,孟母說:“這正是適合安頓我兒子的地方。”於是就定居下來了。

等到孟子長大了,學成了禮、樂、射、禦、書、數這“六藝”,昀終成為了一代聖賢。

司馬光曾經把早教比作成長中的小樹,他說:樹在小的時候,如果不修剪整枝,任其自然生長,很容易長得又歪又斜,等樹木長成合抱之木,再去修剪整枝,能不費很大的氣力嗎?這樣做,又好比是打開鳥籠把鳥放走,然後再去捉,也好比是鬆開韁繩把馬放跑,然後再去追,哪有當初不開籠放鳥、不解韁放馬更為省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