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道德教化的《童蒙訓》(1 / 1)

還有一次,王獻之和哥哥王徽之一起在一個房間裏,房子突然失火了。王徽之嚇得連鞋都來不及穿就衝出門去,但王獻之卻是神色自若地由仆人攙扶著走出來了。世人們由此分辨出了誰才是真名士。

又有一次,王獻之的家中深夜遭遇盜賊。在那群小偷把家中財物掃蕩一空,想揚長而去時,王獻之在臥室裏不急不緩地說:“盜賊們,那個青氈是我家的舊物,你們還是給我留下吧。”小偷們沒見過如此淡定的人,都被嚇跑了。

這個故事使呂本中相信,人的自我修養不僅能從語言上表現出來,在危急時刻也能保持本色,風度翩翩。由此,他在《童蒙訓》中寫道:

後輩剛開始學習時,一定要領會並練就一副必要的精神氣質。精神氣質好時,什麼事都能獨當一麵。精神氣質通過人的言辭、容顏和舉止及處事的輕重緩急之中充分地顯現出來。不僅君子與小人能根據這個劃分,人的貴賤和壽命長短也都與這個有關。

精神氣質是一種氣象,它是一種自然蒸發在眉宇間的文化修養,具有一種處變不驚、隨機應變的品節和氣度。讀書到了一定的境界時,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一種高雅聖賢的氣象,這種氣象來自於書香墨氣。

書香墨氣是指中華傳統文化所獨有的聖賢之學,它探討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和實踐的途徑,被古人認為是比功名利祿還要關鍵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後人也應懂得好的氣質和習慣應該從小培養和磨煉,這樣方可穩固堅定下來,日後有所建樹。

呂本中著成《童蒙訓》,擔得起當年高太後“孝於親,忠於君”的囑咐。

《童蒙訓》在流傳過程中,其中論說為官處事的內容被剝離了出來,編成了《官箴》。論說詩文的內容被刪削,大多散逸在各種詩話文獻中,當代語言學家、文學家、文學批評史家郭紹虞將其收集,編成《童蒙詩訓》。論修身治學的內容被保留下來,成了《童蒙訓》的內容。

《官箴》和《童蒙訓》在宋、元、明、清各代都廣為流傳。原本《童蒙訓》包含的文化價值是多方麵的,主要反映了治學的內容、態度、方法和途徑,須培養的思想品行和懂得的待人接物的禮節,學作詩寫文章的步驟、方法和學習的典範及對曆代詩文的評論,為官處事的態度和原則。

今傳《童蒙訓》源於南宋刻本,已非舊貌。主要講述了盡孝、明禮、誠信、風節、仁慈、謹慎、莊重、勤勞等方麵的道德要求。

還有一次,王獻之和哥哥王徽之一起在一個房間裏,房子突然失火了。王徽之嚇得連鞋都來不及穿就衝出門去,但王獻之卻是神色自若地由仆人攙扶著走出來了。世人們由此分辨出了誰才是真名士。

又有一次,王獻之的家中深夜遭遇盜賊。在那群小偷把家中財物掃蕩一空,想揚長而去時,王獻之在臥室裏不急不緩地說:“盜賊們,那個青氈是我家的舊物,你們還是給我留下吧。”小偷們沒見過如此淡定的人,都被嚇跑了。

這個故事使呂本中相信,人的自我修養不僅能從語言上表現出來,在危急時刻也能保持本色,風度翩翩。由此,他在《童蒙訓》中寫道:

後輩剛開始學習時,一定要領會並練就一副必要的精神氣質。精神氣質好時,什麼事都能獨當一麵。精神氣質通過人的言辭、容顏和舉止及處事的輕重緩急之中充分地顯現出來。不僅君子與小人能根據這個劃分,人的貴賤和壽命長短也都與這個有關。

精神氣質是一種氣象,它是一種自然蒸發在眉宇間的文化修養,具有一種處變不驚、隨機應變的品節和氣度。讀書到了一定的境界時,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一種高雅聖賢的氣象,這種氣象來自於書香墨氣。

書香墨氣是指中華傳統文化所獨有的聖賢之學,它探討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和實踐的途徑,被古人認為是比功名利祿還要關鍵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後人也應懂得好的氣質和習慣應該從小培養和磨煉,這樣方可穩固堅定下來,日後有所建樹。

呂本中著成《童蒙訓》,擔得起當年高太後“孝於親,忠於君”的囑咐。

《童蒙訓》在流傳過程中,其中論說為官處事的內容被剝離了出來,編成了《官箴》。論說詩文的內容被刪削,大多散逸在各種詩話文獻中,當代語言學家、文學家、文學批評史家郭紹虞將其收集,編成《童蒙詩訓》。論修身治學的內容被保留下來,成了《童蒙訓》的內容。

《官箴》和《童蒙訓》在宋、元、明、清各代都廣為流傳。原本《童蒙訓》包含的文化價值是多方麵的,主要反映了治學的內容、態度、方法和途徑,須培養的思想品行和懂得的待人接物的禮節,學作詩寫文章的步驟、方法和學習的典範及對曆代詩文的評論,為官處事的態度和原則。

今傳《童蒙訓》源於南宋刻本,已非舊貌。主要講述了盡孝、明禮、誠信、風節、仁慈、謹慎、莊重、勤勞等方麵的道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