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包羅萬象的《幼學瓊林》(2 / 2)

家塾教師叫作“西賓”,塾師的坐席叫作“函丈”;在家裏教學叫作“家塾”,給塾師的學費叫作“束脩”。“桃李在公門”,是形容教的學生多,碩果累累;“苜蓿長闌幹”,是形容塾師的俸祿少,飲食很差。“冰生於水而寒於水”,是用來形容學生強過先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用來形容弟子強過師傅。

《幼學瓊林》中的一句“毛義捧檄,為親之存;伯俞泣杖,因母之老”也是有典故的。

“毛義捧檄,為親之存”說的是:東漢末廬江有個叫毛義的人,他自幼喪父,母子相依為命。毛義家境貧寒,年少時以為他人放牧為生,簞食瓢飲,奉養其母。母親病時伺候湯藥,還曾為母親割股療疾,以孝行稱著鄉裏,被舉為賢良。

朝廷聽說了毛義的事跡後,就送來檄文賞封他為安陽縣令。毛義本人並不想做官,但是為了安慰母親,便迎至“臨仙橋”喜接檄文。

時隔不久,毛義的母親病逝了,朝廷聽說後又派來奴仆和專車前來看望,但是毛義說:“當時我接受檄文隻是為了讓母親高興,如今母親不在了,我還是回歸自由身吧。”然後,毛義就跪拜在當初接受檄文的臨仙橋上,將原賞封的檄文雙手捧還了。

“伯俞泣杖,因母之老”說的是:漢代梁州有個叫韓伯俞的人,他生性孝順,能先意承誌,所以深得母親歡心。隻是母親對他十分嚴厲,盡管對他非常疼愛,但是偶爾也會因他做錯事而發火,用手杖打他。

每當這時,韓伯俞就會低頭跪拜在地等著挨打,不加分辯也不哭。直等母親打完了,氣也消了,他才和顏悅色地低聲向母親謝罪,母親也就轉怒為喜了。

到了後來,母親又因故生氣,舉杖打他,但是由於年高體弱,打在身上一點也不重,韓伯俞忽然哭了起來。母親感到十分奇怪,問他:“以前打你時,你總是不言聲,也未曾哭泣。怎麼這次哭得這麼厲害,難道是因為我打得太疼嗎?”

伯俞忙說:“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時,雖然感到很疼,但是因為知道您身體康健,我心中慶幸以後母親疼愛我的日子還很長,可以常承歡膝下。可是今天母親打我,一點兒也不覺得疼,足見母親已筋力衰邁,所以心裏悲哀,才情不自禁地哭泣。”類似這樣的典故,都是非常感人的。

《幼學瓊林》這本蒙學教材是除了“三百千”外影響較大的一種。曆史證明,《幼學瓊林》對語文學習尤其是寫作客觀上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這來源於《幼學瓊林》百科全書式的知識類編,又因為多用成語,幾乎相當於一部可讀性很強的成語典故小詞典,其釋詞精要,取譬得當,解析淺近,都令人讚佩。內容上大致歸類,便於檢索,具有類書的功能。

知識類編的特點使得這本蒙學教材在語文積累上具有積極的意義。積累,分為常識積累和詞語積累,《幼學瓊林》在這兩方麵都有充分的體現,並能將兩者有機統一起來。

如在常識方麵,有天文、地理、歲時等,學生可以分門別類地學習這些方麵的常識,與此同時也積累了與之相關的詞語,可以說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通過這樣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極其豐富而極具特色的自然節氣知識,這些知識可以解答兒童眼中的自然現象,使之能理解事物的本源。

如對於“晦”“朔”“望”3個詞分別指的是農曆每月“三十”、“初一”、“十五”3天,單個地去識記不容易記住,但將之與月之圓缺相聯係,就形象道出其中命名的由來,使得兒童在常識的學習中又積累了數量相當的詞語。這種百科全書式的知識教學,是《幼學瓊林》的一大特點,也是蒙學教材的特點。

《幼學瓊林》的類書功能提供了兒童詞語學習的好辦法。這種主題式的教材編寫,在客觀上具有類書的價值和功能。如果考究一下《幼學瓊林》的編撰體例和主旨,不難發現它的源頭可以上溯到《大學》。明代解釋演繹《大學》書的有邱浚的《大學衍義》和湛若水的《格物通》,其編纂的體例與這本《幼學瓊林》非常相似,可以說它們是一脈相承。

《幼學瓊林》針對的對象是兒童,考慮兒童的心理和知識程度,用語更為淺近通俗。

《幼學瓊林》內容廣博、包羅萬象,是我國古代蒙學中影響昀大、編得昀好的讀本,堪稱我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