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後,張良捧著《三略》日夜攻讀,勤奮鑽研。後來他真的成了大軍事家,做了劉邦的得力助手,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著功勳,名噪一時,功蓋天下。
13年後,張良來到濟北穀城山下,沒有見到這位老人,卻見到一塊黃石,他把黃石取回供奉起來。張良死後,與這塊黃石葬在一起。
這位神龍不見首尾的神秘老人名叫黃石公,他贈送張良的天書是一部兵法書,名叫《三略》。
相傳,黃石公是秦始皇父親的重臣,姓魏名轍。秦始皇父親莊襄王死後,輪到秦始皇坐朝當政,他獨斷專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聽不進忠臣元老的意見。魏轍便辭官歸隱。
秦始皇聽說魏轍走了,想想一來自己還年輕,雖已登基,但立足未穩,身邊需要人輔佐;二來魏轍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會讓天下人笑話自己無容人之量,於是就帶親信追魏轍到驪山腳下。
見到魏轍後,秦始皇用好言好語千方百計挽留,但是魏轍決心已定,堅決不回去。後來,他就隱居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因人們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就稱他為黃石公。
黃石公雖然隱居,但內心一直還牽掛著黎民百姓,他把一生的知識與理想傾注在筆墨上。黃石公博學多才,他精通政治、經濟、軍事、權謀學問,神學和天文地理知識也相當豐富。黃石公著的書有《內記敵法》、《三略》3卷、《陰謀乘鬥魁剛行軍秘》1卷,此外還有《地鏡八宅法》、《素書》等兵書戰策。
書寫好後,他就四處尋找合適人物,目的是委托重任,以實現他為國效力的意願。恰巧在下邳沂水圯橋橋頭偶遇張良,經過3次考驗,他認為張良是一個可以成大事的人,因此,他把兵書《三略》3卷贈送給了張良。而張良則依靠這部兵書建功立業,取得了事業的輝煌。
《三略》也叫《黃石公三略》,分為上、中、下3卷,是從《太公兵法》中推演而成,與《六韜》齊名,它側重於從政治策略上闡明治國用兵的道理,是一部糅合了諸子百家的思想,而專論戰略的兵書。
《三略》大量引用古代兵書《軍讖》、《軍勢》中的內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共引用了700餘字,占全書的1br6還要多,為後人保留了這兩部已佚兵書的部分精華。
《三略》的兵本思想,是古代軍事思想史上的重大進步。它主張治國統軍要根據具體情況的發展變化,柔、弱、剛、強四者兼施,巧妙運用。書中指出:柔能製剛,弱能製強的道理。
《三略》還認識到,人的主觀認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指出“端末未見,人莫能知”,並認識到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注重靈活運用的重要性,提出戰略戰術的製定,要依據敵情的實際變化而不斷修正,要因敵轉化。
《三略》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其軍事學術價值和謀略價值很高,由於揭示出了治國方略、用兵韜略的一些普遍規律,為我國曆代軍事家所推崇。
知識點滴
在民間傳說中,黃石公為秦漢時人,很小時,父母便雙亡了,黃石公是跟著他的哥嫂長大的。
一天上午,黃石公獨自吆喝著牲口去山坡上耕他家的一塊山地。幹了一氣活兒後,便停下牲口歇息。黃石公抬頭看到山頂一棵大樹下有兩人在下棋,便來到大樹下看兩人下棋。也許是下棋的兩個道士精神太集中了吧?黃石公的到來未引起他們的注意。黃石公也默默地站到旁邊看。兩個道士一盤棋下完,起身看了黃石公一眼,也沒和黃石公說什麼,便揚長而去。黃石公回到村裏,卻發現情況都變了,他看到的人,沒一個他認識的了,他的家也不存在了。通過詢問村裏的老人,黃石公終於知道了,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了,黃石公就這樣糊裏糊塗地成了神仙。道教人士也把他納入了神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