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諸葛亮著《兵法二十四篇》(1 / 1)

公元221年,劉備在四川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蜀漢朝政。

公元223年,劉備離世,蜀漢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負責處理日常事務。當時全國的大事小情都由諸葛亮決定。諸葛亮對外與東吳聯盟,對內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施行屯田,加強戰備。

227年,諸葛亮率軍屯於漢中,前後六次北伐中原,但無功而返,229年,因積勞成疾,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諸葛亮晚年將自己幾十年來行軍打仗、治國安邦的經驗輯成一部兵書,即《諸葛亮兵法》,也稱《兵法二十四篇》。

《兵法二十四篇》上麵記載了諸葛亮幾十年來行軍打仗、治國安邦的經驗。在五丈原之戰中,諸葛亮在死前曾將此書和造用“連弩”之法等畢生所學傳授給了薑維,使薑維成為了諸葛亮昀有力的繼承人。

《兵法二十四篇》原有24篇,現存視聽第三、納言第四、察疑第五、治人第六、舉措第七、考黜第八、治軍第九、賞罰第十、喜怒第十一、治亂第十二、教令第十三、斬斷第十四、思慮第十五、陰察第十六、將苑之兵權篇、將苑之逐惡篇、將苑知人性篇、將苑之將才篇、將苑之將器篇、將苑之將弊篇。

作為諸葛亮二十幾年來軍事實踐、治國安邦的經驗的集大成者,《兵法二十四篇》是軍事戰略與戰術相結合的軍事著作,這部兵書集中演繹了兵聖孫武的“兵者國之大事,上下同心;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的軍事思想,也有名將吳起“圖國、勵士、料敵”的具體戰術。此外,還有將領在軍隊中的地位、作用、品格和領兵作戰時應該注意的問題等,堪稱是一本“將領聖經”。

知識點滴

在諸葛亮給後主劉禪上疏的奏章中,以《出師表》為代表,《前出師表》寫於建興五年,當時,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蕩中恢複過來,蜀漢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精圖治,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複漢室的夙願,他遂給劉禪上了這張表。表文表達了自己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誌和誨誡後主不忘先帝遺願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

《後出師表》寫於建興六年諸葛亮二次伐魏前。此表向後主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願,也是為了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表中充溢著強烈的貞壯烈之氣。

公元221年,劉備在四川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蜀漢朝政。

公元223年,劉備離世,蜀漢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負責處理日常事務。當時全國的大事小情都由諸葛亮決定。諸葛亮對外與東吳聯盟,對內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施行屯田,加強戰備。

227年,諸葛亮率軍屯於漢中,前後六次北伐中原,但無功而返,229年,因積勞成疾,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諸葛亮晚年將自己幾十年來行軍打仗、治國安邦的經驗輯成一部兵書,即《諸葛亮兵法》,也稱《兵法二十四篇》。

《兵法二十四篇》上麵記載了諸葛亮幾十年來行軍打仗、治國安邦的經驗。在五丈原之戰中,諸葛亮在死前曾將此書和造用“連弩”之法等畢生所學傳授給了薑維,使薑維成為了諸葛亮昀有力的繼承人。

《兵法二十四篇》原有24篇,現存視聽第三、納言第四、察疑第五、治人第六、舉措第七、考黜第八、治軍第九、賞罰第十、喜怒第十一、治亂第十二、教令第十三、斬斷第十四、思慮第十五、陰察第十六、將苑之兵權篇、將苑之逐惡篇、將苑知人性篇、將苑之將才篇、將苑之將器篇、將苑之將弊篇。

作為諸葛亮二十幾年來軍事實踐、治國安邦的經驗的集大成者,《兵法二十四篇》是軍事戰略與戰術相結合的軍事著作,這部兵書集中演繹了兵聖孫武的“兵者國之大事,上下同心;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的軍事思想,也有名將吳起“圖國、勵士、料敵”的具體戰術。此外,還有將領在軍隊中的地位、作用、品格和領兵作戰時應該注意的問題等,堪稱是一本“將領聖經”。

知識點滴

在諸葛亮給後主劉禪上疏的奏章中,以《出師表》為代表,《前出師表》寫於建興五年,當時,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蕩中恢複過來,蜀漢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精圖治,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複漢室的夙願,他遂給劉禪上了這張表。表文表達了自己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誌和誨誡後主不忘先帝遺願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

《後出師表》寫於建興六年諸葛亮二次伐魏前。此表向後主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願,也是為了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表中充溢著強烈的貞壯烈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