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集群書而撰《三十六計》(2 / 2)

此次北伐,檀道濟雖然沒有取得完全勝利,但在四麵遇敵、軍糧已斷的危急情況下,鎮定自若,全軍而返,也是難能可貴的。這也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的具體體現。

“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此語後人競相沿用,昀後演變成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明末清初,引用“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的人越來越多,於是有人采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是根據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書中多處引證了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辟語句。

它以《易經》為依據,根據研究其中的陰陽變化,推演出一套適用於兵法中的剛柔、奇正、攻防、主客、勞逸等對立統一的規律。

全書共36計,引用《易經》27處,涉及64卦中的22個卦。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

前3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3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6計,總共36計。

三十六計的第一套“勝戰計”包括: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

第二套“敵戰計”包括: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裏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第三套“攻戰計”包括:打草驚蛇、借屍還魂、調虎離山、欲擒姑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第四套“混戰計”包括: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伐虢。 第五套“並戰計”包括: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第六套“敗戰計”包括: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這些計策有些來源於曆史典故,有些來源於古代軍事術語,有的來源於古詩句,有的借用成語。

其中每計的解說,由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古代軍事辯證法,體現了極強的辨證哲理,蘊含著豐富的智慧,精煉概括了曆代智慧謀略的精華,是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體現。

比如,“瞞天過海”的計策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偽裝的手段迷惑、欺騙對方,使對方放鬆戒備,然後突然行動,從而達到取勝的目的。

再如,“圍魏救趙”是指當敵人實力強大時,要避免和強敵正麵決戰,應該采取迂回戰術,迫使敵人分散兵力,然後抓住敵人的薄弱環節發動攻擊,致敵於死地。

《三十六計》集曆代“韜略”、“詭道”之大成,被兵家廣為援用。《三十六計》中的很多內容廣為吟誦,婦孺皆知,以其通用性和實用性,被廣泛應用於社會、軍事、商業以及人生的各個方麵,為其他兵書所望塵莫及。

知識點滴

三十六計是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癡故,釜空苦遠客,屋梁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全詩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計中的一計,依序為: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問計、笑裏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度陳倉、走為上、假癡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