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李靖著《李衛公問對》(2 / 2)

李靖運籌帷幄,判斷準確,很快地平定了輔公祏的反叛。李淵十分欽佩李靖的軍事才幹,讚歎說:“李靖乃蕭銑、輔公祏的膏肓之病,古代名將韓信、白起、霍去病,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李靖!”

公元629年,李靖又輔佐唐太宗李世民擊敗了北部突厥的進犯。回朝後,太宗擢任李靖為刑部尚書,不久轉任兵部尚書。之後,李靖又取得了進攻吐穀渾之戰的勝利。李世民又進封他為衛國公。

李靖用兵具有“臨機果,料敵明”的特點,每次統兵出征,都能根據敵我雙方的各種條件,製訂周密的作戰計劃,進行全麵的部署,作戰時都能以謀略取勝,而且每次作戰謀略都各有不同。

在李靖的戎馬生涯中,他指揮了幾次大的戰役,均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這不僅因為他勇敢善戰,更因為他有著卓越的軍事思想與理論。李靖根據一生的實踐經驗,寫出了優秀的軍事著作,《李衛公問對》雖然不是他親筆所作,卻是他兵法理論的結晶。

《李衛公問對》是以李世民和李靖問答的形式編著的。李世民雄才大略,智勇雙全,精於戰法,善於出奇製勝,每當臨戰總是身先士卒,統軍馭將,恩威並用。他的用兵之道,在《李衛公問對》有所記載,李靖則是《李衛公問對》的答卷人。

《李衛公問對》共分3卷,共10300餘字。全書涉及的軍事問題廣泛,既有對曆代戰爭經驗的總結和評述,又有對古代兵法的詮釋和發揮。既講訓練,又講作戰。既討論治軍,又討論用人。既有對古代軍製的追述,又有對兵學源流的考辨,但內容主要是講訓練和作戰,以及兩者間的關係,中心圍繞著奇、正論述問題。

上卷主要論述奇正、陣法、兵法和軍隊編製等問題。奇、正是我國古代軍事理論中常用的概念。自黃帝以來的兵法都主張先正後奇。《孫子兵法》上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又說“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此卷還對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八陣的名稱提出了新的解釋。

中卷主要論述如何戍守北邊、訓練軍隊、擇人任勢、增強部隊的戰鬥力和排列營陣諸問題。

它發展了《孫子兵法》中關於虛實的思想。虛通常指劣勢和弱點,實則指優勢和強點。要識別虛實,必須先懂得奇正相生的方法。不懂得以奇為正,以正為奇,就不會了解虛是實,實又是虛。

懂得了奇正相生,就可以采取主動,用這一方法來調動敵軍,從而摸透敵軍的虛實,然後用正兵對抗敵軍的堅實之處,出奇兵攻擊敵軍的虛弱之處。

下卷主要論述重刑峻法與勝負的關係,以及義利、主客、步兵對抗車騎、分合、攻守、陰陽術數、臨陣交戰和對兵法的理解等問題。

此卷強調用兵應處理好義和利的關係。要鏟除大患,就不能顧慮小義。主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係,隻有因時製宜,善於反客為主,變主為客,才能屢戰屢勝。

此卷對攻守的論述是相當精辟的。它指出,進攻是防守的樞紐,防守是進攻的策略。進攻不僅僅是進攻敵城、敵陣,還必須攻敵之心。防守不隻是守衛營陣壁壘,還必須保持我軍的士氣,等待戰勝敵人時機的到來。

此外還指出,陰陽術數不可信,功成業就,事在人為。但同時,它又認為陰陽術數是不可廢除的。

《李衛公問對》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以來的軍事思想,提出了一些獨特的見解,發展了前人的一些光輝思想,自成一家之說,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知識點滴

李靖用兵高瞻遠矚,而且講究仁義。當李靖率領唐軍逼迫蕭銑投降唐軍後,李靖率軍進入城內。李靖的部下都以為蕭銑的大將抗拒官軍,罪大惡極,建議籍沒其家財產,用以犒賞官軍將士。沒想到李靖立即出麵勸止,曉以大義,說:

“王者之師,應保持撫慰人民,討伐罪惡的節義。百姓已經飽受戰亂之苦,抵抗作戰難道是他們的願望。為蕭銑戰死的人,死為其主,不能與叛逆者同等看待,這就是蒯通之所以在高祖麵前免除死罪的原因啊。現在剛平定荊州、江陵,應當采取寬大的政策,來撫慰遠近的民心,投降了我們而還要沒收他們的家產,恐怕不是救焚拯溺的道義。隻怕從此其他城鎮的敵將,拚死抵抗而不降,這不是好的決策。”

李靖的這一做法頗得人心,其他州郡紛紛望風歸附。蕭銑投降幾天之後,有十幾萬援軍相繼趕到,聽說蕭銑已經投降,李靖的政策寬大,也都放下兵器不戰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