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筌見難以施展自己的才智,急流勇退,遂辭官離去。辭官以後,李筌重新隱居起來,他把精力放在了著述和訪道上。
李筌有將才大略,他作了《太白陰經》十卷,又作了《中台誌》
10卷。《太白陰經》又叫《神機製敵太白陰經》。古人認為太白星主殺伐,因此多用來比喻軍事,《太白陰經》的名稱由此而來。
《太白陰經》內容較為豐富,共分十卷100篇,分別是:人謀、雜儀、戰具、預備、陣圖、祭文、捷書、藥方、遁甲、雜式。《太白陰經》博采道家、儒家、法家、兵家軍事理論之長,又具有獨到的見解,它昀大的特點是在編撰體例上有所創新,它已經把對戰爭和軍事側重與理論的綜合研究,分解為諸多專題進行分門別類上的研究。
李筌在充分繼承前人兵論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唐代軍事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古代戰爭、國防、治軍、作戰等重大軍事問題,都進行了較為深刻係統的論述,並對某些問題的闡述作了創新性發展。
李筌強調政治高於軍事,以政治爭取到不戰而勝乃為昀上策。主張以政治手段解決問題,避免流血發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在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上,《太白陰經》的一個重要觀點是戰爭的勝負取決於“人事”,即取決於人的主觀努力,而不依靠陰陽鬼神。此外,戰爭的勝利還取決於君主的“仁義”以及國家的富強。
李筌還進一步分析,國家的強與弱、富與貧,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隻要執政者實行符合客觀實際的方針政策,真正做到“乘天之時,因地之利,用人之力,乃可富強”。
李筌對此進一步解釋,指出:所謂“乘天之時”並非坐等天道恩賜,而是指不違時,做到“春植穀,秋植麥,夏長成,冬備藏”,盡量發揮人在四季生產中的作用。
所謂“因地之利”,並非專靠土地的肥沃和地形的險要,而是指要積極“飭力以長地之財”,調動全國各地的物力,做到物盡其用;而要使“器用備”,隻有“地誠任,不患無財”;做到“商旅備”,就能“以有易無”,活躍市場經濟。
所謂“用人之力”,是指要充分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發揮勞動者的主觀能力作用,去創造社會物質財富,防止人們因懶惰和奢侈所造成的貧困落後局麵。
另外,《太白陰經》對軍儀典禮、各類攻防戰具、駐防行軍等各項準備事宜、戰陣隊形、公文程式和人馬醫護、物象觀測等,也作了具體論述。其中突出的是對各種兵器、攻守城器械、城防設施論述更為詳盡。
這些內容基本是綜合前代兵書典籍及有關著作寫成,且有所闡發,其中存錄了不少有價值的軍事資料。《太白陰經》由此被後人所重視,有多種刊本問世。
知識點滴
李筌對道教和法家思想深信不疑,他的理論基本上以道家學說為核心,並很好地融合了法家、兵家的思想,進而構造出自己的思想體係。
在個人修道方麵,李筌認為“抱一”就是“複本”,“本”是最高的“道”,為“至道”。“抱一複本”就是體認、領悟“至道”的性質和功用,從而與“至道”融為一體。他強調修道者一定要了解“至道”,主張人們應該動用道教的方術,以靈明心通曉“盜機”之方法,將自己煉就成為無味無覺卻又像逐漸生長的嬰兒一樣,最終與“至道”合一,就可以窮達本源,掌握宇宙,逍遙成仙。在國家管理方麵,李筌主張“以名法理國”,提倡“法治”,做到“按罪而製伏,按功而行賞”,“賞無私功,刑無私罪”,同時要明法審令,不卜筮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