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橫精心營造的各種設施,頃刻間化為灰燼。李橫的軍隊死傷無數,不戰自敗。德安城轉危為安。
德安曾受亂軍九次侵犯,陳規率軍“九攻九拒,應敵無窮”。 當時,在金軍大舉進攻下,中原各郡全部陷於金軍之手,唯有德安城仍然固守在宋軍之手。
陳規被調任順昌府知府,在順昌,陳規修整城牆,招募流亡兵士,組織抗金力量。一天,有人來報說有金兵來犯。陳規和將領劉錡一同登城布置軍事,分別命令各位將領守衛四門,並且明確地指示有關人員,招募當地人作為向導和間諜。
布置完畢以後,金兵的遊騎兵已經逼近城下了。時間不長,金兵將領帶著重兵連續不斷地在城下集合。陳規指揮守城將士擊退了金兵的首波攻擊。
陳規認為:“敵人的意誌屢次受挫,一定會想出奇巧來圍困我們,不如我們派潛兵去擾他們的營壘,使敵人晝夜不得休息,這樣我們就可以養精蓄銳了。”
陳規主義已定,果斷組織人馬奇襲金軍的營寨, 金軍果然被拖得疲憊不堪。金兵趕緊向大帥兀術告急,請求援兵。不久,兀術帶兵來增援,並且親自巡視地形。不久,金兵數十萬猛烈攻城,兀術親自率領浮屠軍三千人左右遊擊。
陳規與劉錡在城牆上來回巡視軍情,勉勵士氣。這個時候,正趕上酷暑炎炎的盛夏,陳規下命令:每天清晨,天氣比較涼爽的時候,堅守城門,閉門不出。等看到金兵在烈日中暴曬已久,一個個氣力疲乏,無精打采時,再出兵廝殺。這樣以逸待勞,最終取得了這次戰鬥的勝利。
陳規熟讀兵書,軍事造詣精深,在德安和順昌時,他撰寫了《靖康朝野僉言後序》和《守城機要》各一卷,沉痛總結了開封失陷和堅守德安的經驗,並充分闡述了他的軍事理論。
《守城機要》又名《德安守城錄》,簡稱《守城錄》。1172年,皇上下詔刻印陳規所著的《德安守城錄》頒行天下,作為其他將領的參考和借鑒。
《守城錄》全書由三部分組成,三部分分別是陳規的《靖康朝野僉言後序》、《守城機要》和湯璹的《建炎德安守禦錄》。
湯璹字君寶,曾任德安府學教授、國子博士、大理寺少卿等職,所著《建炎德安守禦錄》分上、下卷,追述了陳規固守德安之事。
《守城錄》三部分原各自成帙,寧宗以後合為一書,刊行於世。《守城錄》屬於城防專著,是陳規的軍事理論和守城的經驗結晶。其精粹集中在城池建築、守城器械的製造與使用、守城的戰法等方麵。
陳規隊為,宋軍之所以棄地失城,全在於統兵者守禦之術不善,有炮而不善用袍,更不善於以炮禦炮。因此,開封的失陷在於守城者不“善守”。
陳規具體分析了開封城失陷的原因後指出,開封城雖大而堅固,但沒有針對金軍的攻城器械的防禦措施,也沒有城防設施進行適當的改建,因而無法有效地阻止金軍的進攻。
李橫精心營造的各種設施,頃刻間化為灰燼。李橫的軍隊死傷無數,不戰自敗。德安城轉危為安。
德安曾受亂軍九次侵犯,陳規率軍“九攻九拒,應敵無窮”。 當時,在金軍大舉進攻下,中原各郡全部陷於金軍之手,唯有德安城仍然固守在宋軍之手。
陳規被調任順昌府知府,在順昌,陳規修整城牆,招募流亡兵士,組織抗金力量。一天,有人來報說有金兵來犯。陳規和將領劉錡一同登城布置軍事,分別命令各位將領守衛四門,並且明確地指示有關人員,招募當地人作為向導和間諜。
布置完畢以後,金兵的遊騎兵已經逼近城下了。時間不長,金兵將領帶著重兵連續不斷地在城下集合。陳規指揮守城將士擊退了金兵的首波攻擊。
陳規認為:“敵人的意誌屢次受挫,一定會想出奇巧來圍困我們,不如我們派潛兵去擾他們的營壘,使敵人晝夜不得休息,這樣我們就可以養精蓄銳了。”
陳規主義已定,果斷組織人馬奇襲金軍的營寨, 金軍果然被拖得疲憊不堪。金兵趕緊向大帥兀術告急,請求援兵。不久,兀術帶兵來增援,並且親自巡視地形。不久,金兵數十萬猛烈攻城,兀術親自率領浮屠軍三千人左右遊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