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守城製械專著《守城錄》(2 / 2)

陳規與劉錡在城牆上來回巡視軍情,勉勵士氣。這個時候,正趕上酷暑炎炎的盛夏,陳規下命令:每天清晨,天氣比較涼爽的時候,堅守城門,閉門不出。等看到金兵在烈日中暴曬已久,一個個氣力疲乏,無精打采時,再出兵廝殺。這樣以逸待勞,最終取得了這次戰鬥的勝利。

陳規熟讀兵書,軍事造詣精深,在德安和順昌時,他撰寫了《靖康朝野僉言後序》和《守城機要》各一卷,沉痛總結了開封失陷和堅守德安的經驗,並充分闡述了他的軍事理論。

《守城機要》又名《德安守城錄》,簡稱《守城錄》。1172年,皇上下詔刻印陳規所著的《德安守城錄》頒行天下,作為其他將領的參考和借鑒。

《守城錄》全書由三部分組成,三部分分別是陳規的《靖康朝野僉言後序》、《守城機要》和湯璹的《建炎德安守禦錄》。

湯璹字君寶,曾任德安府學教授、國子博士、大理寺少卿等職,所著《建炎德安守禦錄》分上、下卷,追述了陳規固守德安之事。

《守城錄》三部分原各自成帙,寧宗以後合為一書,刊行於世。《守城錄》屬於城防專著,是陳規的軍事理論和守城的經驗結晶。其精粹集中在城池建築、守城器械的製造與使用、守城的戰法等方麵。

陳規隊為,宋軍之所以棄地失城,全在於統兵者守禦之術不善,有炮而不善用袍,更不善於以炮禦炮。因此,開封的失陷在於守城者不“善守”。

陳規具體分析了開封城失陷的原因後指出,開封城雖大而堅固,但沒有針對金軍的攻城器械的防禦措施,也沒有城防設施進行適當的改建,因而無法有效地阻止金軍的進攻。

他舉例說,金軍用拋石機擊砸城上女牆,如果守城者能及時將女牆加高、加厚,再用大木加固,也就不會造成大的傷亡。

還說,如果在開封城牆的內側,再挖一道深壕.建築一道裏城,即使金軍攻破第一道城牆,一時也無法填平城裏的深壕,攻上第二道城牆。此時,守軍便可以用城上眾多的守城器械,擊打攻城金軍,使其遭受重大傷亡,守城便可成功。

陳規不但對守城戰術和城池改建方麵作出了精辟的論述,而且還對使用拋石機守城製敵的技術和戰術提出了創造性的見解。

他在總結開封失陷教訓的基礎上,結合德安城防守的需要,提出了製炮用炮和加固城防的觀點:

攻守利器,皆莫如炮,攻者得用炮之術。則城無不拔。守者得用炮之術,則可以製敵。炮不厭多備,若用得術,城可必固。

陳規提出了很多訓練製炮用炮的措施,還要求平時要對炮手放手進行拋射訓練,以便在戰時熟練地拋擊目標。

《守城錄》對後世影響較大,其很多內容被研究城防者所引用,而且在其影響下,城防專著也日漸增多,清代學者紀昀在編撰《四庫全書》時,將其收入“子部兵家類”中。乾隆皇帝曾為此書題詩一首:

攝篆德安固守城,因而失事論東京。陳規屢禦應之暇,湯躊深知紀以精。小縣傍州或可賴,通都大邑轉難行。四夷守在垂明訓,逮迫臨衝禍早成。

《守城錄》記載了“以火炮藥造下長竹竿火槍二十餘條”的事實,這是對最早管形火器的記載。在這最早的管形火器的基礎上,後來又發明了管形射擊火器和管形噴射火器,如突火槍、飛天噴筒。後來,又分別發展為各種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火銃與各種噴筒。

知識點滴

陳規為人端重,性格堅毅,對外人很少言笑,然而待人卻十分隨和,平易近人。陳規常以忠義自許,樂善好施,賑濟窮人,他為官清廉,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產。

陳規有一個女兒,他曾經為女兒找侍女,一次,他找到一個婦人做女兒的侍女。有一次,他偶然看見這名婦人舉止非常嫻雅端莊,不像一般人家的女孩。陳規感到奇怪就詢問她,才知道原來她是雲夢張貢士的女兒,由於戰亂,丈夫死了沒有依托,隻能寄人籬下,討一口飯為生。機緣巧合做了侍女。陳規立刻停止了讓她做女兒的仕女,並把自己女兒的嫁妝拿出一部分分給她做嫁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