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上的許多矛盾現象都是相反相成的,《百戰奇略》從強與弱、眾與寡、虛與實、進與退、攻與守、勝與敗、安與危、奇與正、分與合、愛與威、賞與罰、主與客、勞與逸、緩與速、利與害、輕與重、生與死、饑與飽、遠與近、整與亂、難與易等正反兩方麵,提出在不同情況下,要采取不同的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
《百戰奇略》從戰爭千變萬化這一客觀實際出發,已經觸及到矛盾的雙方既相互依存,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規律。如,它在對“勝與敗”這對矛盾現象的對比分析中,已經認識到勝利中潛藏著失敗的種子,失敗中包含有勝利的因素,勝與敗將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的規律性。
它進一步認為,打了勝仗之後“不可驕惰,當日夜嚴備以待之”,如果“恃己勝而放佚”,就會反勝為敗。
《百戰奇略》還認識到,轉敗為勝的條件,就是接受教訓,認真備戰和正確的作戰指導。
《百戰奇略》認為,“眾與寡”這對矛盾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是相互轉化的。它指出,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作戰,隻要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實施正確的作戰指導,采取“設虛形以分其勢”的“示形惑敵”戰法,就可以使敵人兵力分散,創造有利於己的態勢。
在對“生與死”這對矛盾的分析中,《百戰奇略》認為,對敵作戰中,如果“臨陣畏怯,欲要生,反為所殺。”意思是說,作戰中如果貪生怕死,就有失敗被殺的危險。
反之,如果能夠“絕去其生慮,則必勝”。意思是說,作戰中如果抱定必死決心而戰,就一定能獲得勝利而生存。
可見,《百戰奇略》已經認識到,生與死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是相互轉化的。貪生怕死,是由生存向死亡轉化的條件;而英勇奮戰,則是由死亡向生存轉化的條件。這無疑是符合辯證觀點的正確結論。
《百戰奇略》分10卷,一卷分:計戰、謀戰、間戰、選戰、步戰、騎戰、舟戰、車戰、信戰、教戰;二卷分:眾戰、寡戰、愛戰、威戰、賞戰、罰戰、主戰、客戰、強戰、弱戰。
卷三分:驕戰、交戰、形戰、勢戰、晝戰、夜戰、備戰、糧戰、導戰、知戰;卷四分:斥戰、澤戰、地戰、山戰、穀戰、攻戰、守戰、先戰、後戰。
卷五分:奇戰、正戰、虛戰、實戰、輕戰、重戰、利戰、害戰、安戰、危戰;卷六分:死戰、生戰、饑戰、飽戰、勞戰、逸戰、勝戰、敗戰、進戰、退戰。
卷七分:挑戰、致戰、遠戰、近戰、水戰、火戰、緩戰、速戰、整戰、亂戰;卷八分:分戰、合戰、怒戰、氣戰、逐戰、歸戰、不戰、必戰、避戰、圍戰。
卷九分:聲戰、和戰、受戰、降戰、天戰、人戰、難戰、易戰、離戰、餌戰;卷十分:疑戰、窮戰、風戰、雪戰、養戰、畏戰、書戰、變戰、好戰、忘戰。
《百戰奇略》是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在古代軍事思想和軍事學術發展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從其產生以來,就為兵家所重視和推崇,給予很高評價,並一再刊行,廣為流傳。
後代軍事理論家對《百戰奇略》都讚譽有加,稱該書是“極用兵之妙,在兵家視之,若無餘策”。認為隻要“握兵者平時能熟於心,若將有事而精神籌度之,及夫臨敵,又能相機而應之以變通之術”,那就可成凱奏之功”。
知識點滴
《百戰奇略》與《武經七書》,特別是與《孫子兵法》有緊密的淵源關係。該書所援引的百條古代兵法,有八十七條出自宋神宗元豐三年,即1080年朝廷頒定的《武經七書》,而其中引自《武經七書》之首《孫子兵法》的達六十條之多,占全書所引古代兵法總條數的百分之六十,占所引《武經七書》條數的百分之六十九。可見,說《百戰奇略》“以《孫子兵法》為經”,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由此還可以進一步看出,《百戰奇略》“以《孫子兵法》為經”的著述目的在於講解以《孫子兵法》為首的《武經七書》兵家經典,但是,《百戰奇略》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它“以《孫子兵法》為經”而繼承了孫子思想,而且更在於它對孫子思想還有某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