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唐順之博采而撰《武編》(1 / 2)

受命指揮打擊倭寇的將軍趙文華知道唐順之極有才學,不但滿腹經綸,而且有治國平天下的大誌,更為重要的是通曉軍事,他決定請唐順之出山組織抗倭。當時舉薦唐順之出山的奏折達50餘件之多。

由此,唐順之回到兵部複職後,首先到京師附近的練兵基地薊鎮,製定了整頓軍隊的方案,然後與總督胡宗憲商議討賊禦寇的策略。他主張在海上截擊倭寇的兵船,不讓倭寇登陸。

唐順之決定親自下海去體驗一下海上的生活。他的船從江蘇的江陰駛向蛟門大洋,一晝夜走了六七百裏,跟隨他前往的人在風浪中或驚駭萬狀,或嘔吐不止,可是他卻意氣風發鎮定自若。

唐順之在海風怒吼、驚濤駭浪的海上,把躲藏在港灣內不盡職守的將官們按照軍紀法辦,對嚴守崗位的將士則予以重賞。嚴懲之下,駐守海防的將士們再也不敢玩忽職守了。

唐順之的到來很快扭轉了明軍頹廢不振的局麵,為擊潰倭寇奠定了有力的基礎。唐順之一直戰鬥在抗倭前線。唐順之所在之處,倭寇見其軍容嚴整不敢出戰。

為了振興頹廢不振的武備,唐順之廣搜博采,從曆代兵書及其他史書中輯錄對於武備有所裨益的資料,可以說“一切命將馭士之道,天時地利之宜,攻戰守禦之法,虛實強弱之形,進退作止之度,間諜秘詭之權,營陣行伍之次,舟車火器之需”都在唐順之搜集之列。

在此基礎上,唐順之編撰了《武編》一書。全書分前後二集,共十二卷。前集六卷,五十五門;後集六卷,一百三十四門。

《武編》前集主要輯錄有關兵法理論方麵的資料,內容包括將帥選拔、士伍訓練、行軍作戰、攻防守備、計謀方略、營製營規、陣法陣圖、武器裝備、人馬醫護等等。

後集全部是用兵實踐,主要是從古代史籍中擷取有關治軍和用兵的故事,以為借鑒。

《武編》采集資料的範圍比較廣泛,從《武經七書》、《太白陰經》、《虎鈐經》、《武經總要》、《續武經總要》等兵法典籍到漢唐以來的名臣奏議,都有所采集。

《武編》保存了一些其他兵書很少記載的資料,如農民起義領袖孫恩曾經用過的演禽戰法等,《武編》還比較注意輯錄當朝的有關軍事資料,如前集卷一比較詳盡地輯錄了明永樂十二年製定的賞罰條令;前集卷四輯錄了趙本學、俞大猷有關陣法資料,尤其是輯錄了當時被稱為“稱戰”的戚繼光鴛鴦陣。

它對軍事技術問題的論述,則側重於對傳統火藥理論,以及諸多火器的形製構造與使用方法的闡發,有相當一部分內容被後世的兵書所轉錄。另外,它還比較注意輯錄反麵戰例資料,作為反麵教材。

《武編》出自即有軍事實踐又有曆史知識的學者之手,加之專為振興明廷武備而作,因此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史料價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說:“是編雖紙上之談,亦多由閱曆而得,固未可概以書生之見目之矣。”

受命指揮打擊倭寇的將軍趙文華知道唐順之極有才學,不但滿腹經綸,而且有治國平天下的大誌,更為重要的是通曉軍事,他決定請唐順之出山組織抗倭。當時舉薦唐順之出山的奏折達50餘件之多。

由此,唐順之回到兵部複職後,首先到京師附近的練兵基地薊鎮,製定了整頓軍隊的方案,然後與總督胡宗憲商議討賊禦寇的策略。他主張在海上截擊倭寇的兵船,不讓倭寇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