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北宋時期,宋王朝自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到宋太宗趙光義,統一事業已接近完成,政治比較穩定,經濟上也出現繁榮景象。小說娛樂成為當時較為風行的文化消閑方式。
宋太祖從小就喜歡讀古書,即皇帝位之後,更是銳意文字,手不釋卷。再加上他遵行“文以守成”的古訓,他甚至要求朝中所有的武將都要大量讀書,以便學會治理國家的道理。所以,書籍的搜取、整理和流傳,便成了宋太祖刻意用力之處。
宋太宗也有尚文之心,並將小說作為消閑之資,但他畢竟是一國之主,讀書自然要立足於用世與治道。 於是,在977年,宋太宗下令中書侍郎李昉領導一班精通儒學的賢者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12人開始編纂一部小說性質的類書《太平廣記》。
早在上古時期,我國就非常重視治史,曾分別設立了記事和記言的史官,左史記事、右史記言。到了東漢末年,史官失其常守,博達之士,恐史廢絕,便各記聞見,以備遺亡。從此,史學便漸突破官府藩籬向民間發展,學者們多抄掇舊史,自成一書,或起自人皇時代,或斷之近代,各有其誌,體例不一,而且許多委巷之說、迂怪之事也記錄下來,真虛莫測,使得其漸與正史遠離、區別開來。
到了魏晉時期,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話傳說作材料,進行加工,創作了許多神仙鬼怪小說。到了唐代,小說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正史以外的“史氏流別”達到10種之多,諸如偏記、小錄、逸事、瑣言、郡書、家史、別傳、雜記、地理書、都邑簿等。
李昉組織人把從漢代到宋初的各種形式的小說,以及少量先秦古籍中的傳說故事統統納入書中,編纂成了《太平廣記》一書。
《太平廣記》全書共500卷,另有目錄10卷,分52大類,150多小類。大類中卷數最多的是神仙類,共55卷,下麵依次是鬼類40卷,報應類33卷,神類25卷,女仙類15卷,定數類15卷,再加上異僧12卷,再生12卷,妖怪9卷,龍8卷,精怪6卷,幻術4卷,妖妄3卷,釋證3卷,夜叉2卷,悟前生2卷,神魂1卷,靈異1卷等,誌怪內容占了全書大半,共彙集了6970多則故事,每則故事後都注明引自何書。
978年,《太平廣記》成書,982年雕版。因成書於宋太平興國年間,所以叫做《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所輯雖然主要是小說,但其中許多有關人事的故事,是當時人們所記錄下來的當時事,相當可信。所以《太平廣記》對研究一些曆史人物的事跡、各朝的典章、名物製度、曆史、地理、宗教、民俗、社會變遷、中外關係以及科技文化等方麵的狀況具有參考價值。
《太平廣記》對於後世文學的影響很大。宋代以後的話本、雜劇、諸宮調等多從《太平廣記》一書中選取題材和轉引故事,加以敷演;說話人至以“幼習《太平廣記》”為標榜。比如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就據該書改編為《太平廣記鈔》80卷。
除了《太平廣記》外,宋太宗朝還編纂了《太平總類》一書。此書也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類書之一。
原來,在北宋初期,經過唐末、五代的50多年的混戰,書籍毀佚甚多,以至於盛唐時期9萬餘卷官藏典籍“編帙散失,幸而存者,百無二三”。北宋初期,國家史館藏書才萬餘卷。
為了搜取書籍,宋初在20年的時間裏,朝廷先後把後蜀、南唐、北漢諸降國的書籍一並收來。除此之外,還采取獎勵機製從民間廣泛求書。宋太宗曾為此專門下詔,甚至具體列出需求書籍之名,對獻書者都有豐厚獎勵。由於宋朝積極求書,所以國家藏書激增,由開國之初的1萬多卷,到太平興國年間增加到8萬餘卷。
由於各國書籍淩雜無序,而且雕版未盛行,大多典籍隻有手抄孤本,不利於翻覽和保藏,所以,宋太宗就下詔翰林學士李昉、扈蒙、徐鉉、張洎等儒臣,利用這些藏書,編類書1000卷,書名《太平總類》。
李昉領導編著《太平總類》時,根據《周易·係辭》中的“凡天地之五十有五”,把全書1000卷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為序,分成55部,包括天部、時序部、地部、皇王部、職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等。在各部下又分若幹類,有些類下又有子目,大小類目共計約5474類,詳略不一。
在編著過程中,李昉他們所征引的古書多達1689種,如果把詩、賦、銘、箴等都計算在內能達到2800多種。
《太平總類》977年成書以後,宋太宗每日讀《太平總類》3卷,用了一年時間把此書讀完,於是賜此書改名為《太平禦覽》。
《太平禦覽》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獻、古籍最多的一部,而且引書比較完整,多整篇整段文字,後代學者雖看不到原書,但從《太平禦覽》中可找到一些可貴的文獻資料。
在宋代,科舉以進士科最重,進士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士人們除了要強記經義外,還要以聲韻為務,所以,研習文字技巧非常重要。
宋初作文與唐時一樣盛行駢體,詩文風格主要沿襲晚唐風氣,走的是綿密富麗的路子,朝廷的詔令製誥和士大夫的表啟箋劄,仍然通行駢四儷六的對偶,會寫散文的也要會寫四六,這就非熟悉典故、辭藻不可。所以,在這種社會情形下,社會急需一部作文時作參考的類書。
於是,在《太平廣記》早已完成,《太平禦覽》也接近定稿時,宋太宗下令從《太平禦覽》纂修中抽調學者李昉、宋白、徐鉉等將近半數人力,加上翰林侍讀學士楊徽之等共20多人,編纂了《文苑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