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華》於982年下半年開始纂修,選材時限與《文選》相銜接,上自南朝梁代,下至晚唐五代。選錄作者近2200人,作品近 2萬篇。按文體分賦、詩、歌行、雜文、中書製誥、翰林製誥等39類。每類之中又按題材分若幹子目,如賦類下分天象、歲時、地、水、帝德、京都等42小類。
書中約十分之一是南北朝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作品,多數是根據當時流傳不多的抄本詩文集收錄的。另外,《文苑英華》中收錄不少詔誥、書判、表疏、碑誌,校記裏還附注有別本的異文,可以用以輯補校勘唐人的詩文集。
《文苑英華》於985年年底完成。宋真宗趙恒繼帝位後又對此書進行了修訂,但大體麵貌不變。一方麵因對先祖皇帝的敬慕不能大改,另一方麵,也反映了宋真宗時期仍沿襲了這樣的立場。
宋真宗因其父宋太宗詔修了《太平禦覽》等,便也想編一部大書和他父親詔修的書媲美。所以,他在即位後的第八年,就命宰相王欽若和工部侍郎楊億等人,自1003年開始編修一部具有政事曆史百科全書性質的類書《曆代君臣事跡》。並要求這本書專門輯錄自上古到五代的曆代君臣事跡,按事類、人物分門編撰;選用材料以“正史”為主,采用經、子等書,但不能收雜史、小說。
王欽若和楊億等人在編撰這部書時,打破時代局限,把五代以前的曆朝史事都經過分門編類,把各朝同類事實集中排比,想查一個史實,查檢一個門類,則曆代同類事實全可見到。
然後,他們按照帝王、閏位、僭偽、列國君、儲宮、宗室、外戚、宰輔、將帥、台省、邦計、憲官、諫諍、詞臣、國史、掌禮、學校、刑法、卿監、環衛、銓選、貢舉、奉使、內臣、牧守、令長、宮臣、幕府、陪臣、總錄、外臣秩序,把全書分為共31部。
每部前麵又寫有《總序》,詳述本部事跡的沿革,等於一篇小史;部下又分1104門,每門有《小序》,議論本門的內容,等於一篇總論。《小序》之後又羅列出曆代人物事跡,各門材料按年代先後排列。全書的整理體例,細密而完善。
在編撰過程中,宋真宗不但經常親自過問編修事宜,而且還親自審閱,隨時指示,隨時修改。審閱時,宋真宗也學他父親“日進三卷”的辦法,一般都是當天看完,甚至看到深夜。
1013年,這部大型類書終於編撰完成。全書正文1000卷,目錄10卷,音義10卷。庫本約2.72萬多頁,總字數約940萬字,約超過《太平禦覽》1倍。
這部書完成以後,宋真宗親自作序,把書改名《冊府元龜》。“冊府”就是典策的淵藪,書冊的府庫。“元龜”就是大龜,大龜是古代用以占卜的寶物。《冊府元龜》命名的含義就是,這部書是一部古籍的大龜,蘊藏豐富,可以作為君臣的鑒戒,是君臣上下行事借鑒的典籍,也就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意思,目的是“為將來典法,使開卷者動有資益”。
《冊府元龜》作為後世帝王治國理政的借鑒,采摭銓擇了經、史、《國語》、《管子》、《孟子》、《韓非子》、《淮南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韓詩外傳》和曆代類書,以及《修文殿禦覽》等書的內容後,分類編纂。在體例上,采用了編年體和列傳體相結合的體例。
《冊府元龜》與《太平廣記》、《太平禦覽》、《文苑英華》合稱“宋四大書”,而《冊府元龜》的規模,居四大書之首,數倍於其他各書。由於該書征引繁富,也成為後世文人學士,運用典故,引據考證的一部重要參考資料。
1520年,到了我國明代嘉靖年間,河南汝南府確山縣有個普通人家家裏生了一個男孩,名叫陳耀文。陳耀文少年聰穎,自小過目不忘,被鄉裏譽為神童。12歲補庠生,1543年中癸卯科考舉人,1550年中庚戌科考進士,授中書舍人。
中書舍人是個清差,喜好讀書的陳耀文正好借此機會博覽群書,為以後著述打下堅實基礎。在此期間,陳耀文著有《正楊》一書,糾正文學家楊慎《丹鉛錄》150條錯誤。
陳耀文的才幹逐漸得到朝廷的認可,升他為工部給事中,官至按察司副使,最後被提升為陝西太仆寺卿。他卻認為自己年紀大了,來日無多,便請求告老還鄉。
陳耀文回到故土確山後,閉門謝客,開始專心著述類書之事,因所居近天中山,故題書名為《天中記》。
《天中記》又名《寰海類編》。陳耀文依事物的性質將典籍、曆史、小說、藝術、科技、天文、地理、奇聞逸事等分門別類,盡收書中。全書200餘萬言,分類目796個,每類下又因事標目若幹條,援引繁高,或於文前,或時語後注明出處,搜輯僻典遺文甚多,又間作考證,指出原書之訛文,誤釋,正曆代類書之沿訛,精審多識,這是共他類書所不能比及的。
《天中記》取材廣泛,采輯豐富,征引完備,是古代類書中較完善者。後來的清代大學者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尤其稱讚該書。《天中記》於清末重刊時,民族英雄林則徐曾親手校勘並作跋。
1650年,正是我國清順治七年,福建一個普通人家陳家家裏誕生了一個男孩,取名陳夢雷。陳夢雷資質聰敏,少有才名。12歲中秀才,19歲中舉人,20歲時成進士,為庶吉士,被授予編修之職。
1699年,清康熙皇帝任命陳夢雷為詞臣、侍讀,在內苑侍奉第三皇子、誠親王胤祉讀書。在此期間,陳夢雷恪盡職守,甚得胤祉好感。
在長期教學過程中,陳夢雷見當時的類書,要麼“詳於政典”,要麼“但資辭藻”,有許多缺點,因此他決心編輯一部“大小一貫,上下古今,類列部分,有綱有紀”的大型類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