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考證細致的曆代注釋文獻(2 / 2)

“四書”經過朱熹的反複研究,頗為完整,條理貫通,無所不備。“四書”在南宋以後之所以能代替“五經”的權威,與朱熹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四書集注》被曆代所推崇,1212年,宋寧宗把《論語集注》和《孟子集注》列入學官,作為法定的教科書。宋理宗於1227年下詔盛讚《四書集注》“有補治道”。

宋以後,元、明、清三代都以《四書集注》為學官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因此,理學成為官方哲學,占據著統治地位,而《四書集注》作為理學的重要著作,也被捧到了一句一字皆為真理的高度,對我國古代思想產生了深遠、巨大的影響。

隨著儒學在我國社會中定於一尊,曆代學者紛紛為諸經作注解。其中,漢代及稍後的學者們做了大量的注釋工作,人們稱之為“注”或“箋”。

唐宋時期,由於時代久遠,人們對漢代的注釋也難於理解了,於是一些學者不僅注解經傳的正文,而且對前人的舊注也進行解釋和闡發,習慣上就稱之為“疏”或“正義”。

曆代解釋“十三經”的著作很多。南宋以前,注和疏本來都是單獨成書的,南宋時期始合刻在一起。

南宋紹熙年間,開始有了彙集唐宋之前最具權威性的“十三經”注、疏的合刊本,形成一整套經書及其注文,稱為《十三經注疏》,後複有十行本。

到了明嘉靖時期,出現閩本《十三經注疏》,據十行本重刻;明萬曆間有監本,據閩本重刻;明崇禎時期有毛氏汲古閣本,據監本重刻。

由於明代的監本和汲古閣本,因輾轉翻刻,訛謬百出,於是清初有了武英殿本。清嘉慶時期,著名學者阮元主持重刻《十三經注疏》,彙集宋本重刊,以十行本為主,並廣校唐石經等古本,撰《校勘記》附於諸經卷末,號為善本,是曆代最好的本子,素來為世人所看重。

清代的閻若璩也長於考據,著有《四書釋地》6卷、《釋地餘論》1卷,校正前人關於古地名附會的錯誤,其他撰著尚有《潛丘副記》6卷、《毛朱詩說》1卷、《孟子生卒年月考》10卷等著述,其中以《尚書古文疏證》最為重要,是閻若璩的代表作。

《尚書古文疏證》本切成4卷,清初著名經學家黃宗羲為之作序,後又續成4卷,共為8卷。原來僅有抄本流傳,閻若璩逝世40年後,始由其孫學林刻於淮安,是為清乾隆年間刻本。

《尚書古文疏證》運用了隨心所欲、自相矛盾的方法來證明古文《尚書》之“偽”。這樣一部“辨偽”著作,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學術界的推崇,究其原因是由於疑古辨偽思潮的長期風尚;加之《疏證》又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許多學者陳陳相因,給予其書一片喝彩聲。

知識點滴

儒家文獻“十三種”取得“經”的地位,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曆史時期。

漢代以《易》、《詩》、《書》、《禮》、《春秋》為“五經”,官方將其立於學官。唐代有“九經”,也立於學官,包括《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和“春秋三傳”。五代時蜀主孟昶刻“十一經”,排除《孝經》、《爾雅》,收入《孟子》。南宋時《孟子》正式成為“經”,和《論語》、《爾雅》、《孝經》一起,加上原來的“九經”,構成“十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