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編輯過程中,左圭按甲、乙、 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把全書分成10集,每集收10種書,共收100種書,177卷。這套書中所收的圖書大多是唐代和宋代人所著的記述掌故瑣記、朝廷故事、遺聞軼事、典章製度和野史筆記,也有不少宋代人編撰的有關譜錄、詩話和書法的著作,除此之外,還有少量兩晉南北朝人的著作。
《百川學海》是我國刻印最早的叢書,雖然成書晚於《儒學警悟》70餘年,但因其流傳較為廣泛,影響遠遠超過《儒學警悟》,故後世尊之為叢書之祖。後來明代的吳永之又有《續百川學海》、《再續百川學海》、《三續百川學海》。在此基礎上,明代的馮可賓又編撰了《廣百川學海》,分為十集,以十幹標目。
宋代是我國古代筆記成熟期,宋代筆記中,原先的誌怪傳奇內容趨於淡化,注重現實成為主流,可以說,宋代筆記已是晚明小品的先驅。
此外,宋代筆記也開啟了後世考據辨證筆記的先河。洪邁《容齋隨筆》、王應麟《困學紀聞》是其代表作。
洪邁生於1123年,南宋饒州鄱陽人,字景盧,號容齋,南宋著名文學家。作為一個勤奮博學的士大夫,洪邁一生涉獵了大量的書籍,並養成了做筆記的習慣。讀書之際,每有心得,便隨手記下來,集40餘年的成果,形成了叢書《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5集74卷。其中前四集各16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10卷。
《容齋隨筆》內容繁富,議論精當,是一部涉及領域極為廣泛的著作,自經史諸子百家、詩詞文翰以及曆代典章製度、醫卜、星曆等,無不有所論說,而且其考證辨析之確切,議論評價之精當,皆備受稱道。
《容齋隨筆》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製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曆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正,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我國曆史文獻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我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推它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王應麟字伯厚,生於1223年,是南宋末年的政治人物和經史學者以及文字學家。其父曾任溫州知州。王應麟從小受家父培養教育,中進士後21歲即任衢州任主薄,受到程朱學派王野、真德秀等人影響,任官同時勤於讀經史,後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
1276年宋亡後,王應麟在家鄉隱居,講述經史20年。其著作學甚多且學術價值甚高,其中《玉海》為百科全書式的著作,為其準備博學宏詞考試時所整理的。《困學紀聞》是筆記類的著作,集合其大量經史研究的心得成果。《漢製考》為曆史著作。《通鑒地理通釋》是曆史地理學的著作。《小學紺珠》則是關於文字學的著作。
在編輯過程中,左圭按甲、乙、 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把全書分成10集,每集收10種書,共收100種書,177卷。這套書中所收的圖書大多是唐代和宋代人所著的記述掌故瑣記、朝廷故事、遺聞軼事、典章製度和野史筆記,也有不少宋代人編撰的有關譜錄、詩話和書法的著作,除此之外,還有少量兩晉南北朝人的著作。
《百川學海》是我國刻印最早的叢書,雖然成書晚於《儒學警悟》70餘年,但因其流傳較為廣泛,影響遠遠超過《儒學警悟》,故後世尊之為叢書之祖。後來明代的吳永之又有《續百川學海》、《再續百川學海》、《三續百川學海》。在此基礎上,明代的馮可賓又編撰了《廣百川學海》,分為十集,以十幹標目。
宋代是我國古代筆記成熟期,宋代筆記中,原先的誌怪傳奇內容趨於淡化,注重現實成為主流,可以說,宋代筆記已是晚明小品的先驅。
此外,宋代筆記也開啟了後世考據辨證筆記的先河。洪邁《容齋隨筆》、王應麟《困學紀聞》是其代表作。
洪邁生於1123年,南宋饒州鄱陽人,字景盧,號容齋,南宋著名文學家。作為一個勤奮博學的士大夫,洪邁一生涉獵了大量的書籍,並養成了做筆記的習慣。讀書之際,每有心得,便隨手記下來,集40餘年的成果,形成了叢書《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5集74卷。其中前四集各16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10卷。
《容齋隨筆》內容繁富,議論精當,是一部涉及領域極為廣泛的著作,自經史諸子百家、詩詞文翰以及曆代典章製度、醫卜、星曆等,無不有所論說,而且其考證辨析之確切,議論評價之精當,皆備受稱道。
《容齋隨筆》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製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曆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正,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我國曆史文獻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我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推它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王應麟字伯厚,生於1223年,是南宋末年的政治人物和經史學者以及文字學家。其父曾任溫州知州。王應麟從小受家父培養教育,中進士後21歲即任衢州任主薄,受到程朱學派王野、真德秀等人影響,任官同時勤於讀經史,後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
1276年宋亡後,王應麟在家鄉隱居,講述經史20年。其著作學甚多且學術價值甚高,其中《玉海》為百科全書式的著作,為其準備博學宏詞考試時所整理的。《困學紀聞》是筆記類的著作,集合其大量經史研究的心得成果。《漢製考》為曆史著作。《通鑒地理通釋》是曆史地理學的著作。《小學紺珠》則是關於文字學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