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學紀聞》采用筆記形式,分類編排,對文獻典籍、學術淵源、文化現象,進行疏理、考證、鑒定與評介。凡說經8卷,天文、地理、諸子2卷,考史6卷,評詩文3卷,雜識1卷,共20卷。由此可見內容廣博,凡屬後學所當知當學的方方麵麵,均有所發明,有所創見,其文辭簡約而道理融通,探奧窮源而真知洞見,成為學子視為珍寶的案頭書。
後世曆代治學者對《困學紀聞》極為重視,特別是清末民初以來從事古籍整理的專家學者,每每利用該書的原始資料與考據成果。
南宋刊刻叢之風在明代得到了蓬勃發展。明代著名學者解縉,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穎敏絕倫,有“神童”之稱。他 在18歲時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次年,會試名列第七,選為庶吉士,讀中秘書。
解縉初入仕時,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寵愛,常侍奉左右。一日,明太祖在大庖西室向解縉詢問治國安邦良策,對解縉說:“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
解縉遂日上萬言書,剖切陳詞。明太祖連連稱讚解縉有安邦濟世之奇才,治國平天下之大略。不久,縉又獻《太平十策》,再次陳述自己的政治見解,亦得明太祖讚許。遂官至翰林學士。
明太祖去世後,朱棣登上帝位,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自幼喜歡讀書的明成祖為了實行文治,遂任命翰林院學士解縉為內閣首輔,下令由解縉領導編纂一部有史以來數量最多、種類最全、質量最好的大型圖書。
明成祖希望編纂一部自有圖書以來,包括經史子集、百家之書的,包羅萬象的大規模的叢書。然而一開始解縉並沒有真正領悟明成祖編一部終極之書的意圖,才一年工夫,和同事們就編成了這部把曆代文獻分門別類的書。
當解縉把這部名為“文獻大成”的著作獻上時,明成祖十分不滿意,認為所纂尚多未備,過於簡略,不符合他的原意,因此又下令大規模地予以修改充實,並增派太子少師姚廣孝、禮部尚書鄭賜等協同解縉為監修官,又從翰林院和國子監抽調2000多名學者參加編寫、校訂、錄寫、繪圖等工作。
解縉這才意識到,明成祖實際上是想借由這部大書的編纂,使意識形態高度集中到他指定的方向上來,以達到文治的目的。
接著,解縉便帶領著這支由朝臣文士、宿學老儒組成的2.16萬人的龐大的編纂隊伍,重新開始了工作。 經過3年寒暑,到1407年12月,這部名為《永樂大典》的煌煌巨著終於全部編成。
《永樂大典》收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種書籍七八千種,內容涵蓋經史子集,以及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北劇、南戲、平話、工技、農藝、誌乘等,共計11095冊,22877卷,3.7億字,全書被裝訂成11095冊,僅目錄就達60卷之多。
《永樂大典》纂成後,被放置在南京文淵閣的東閣。1421年明成祖移都北京,挑選了一部分藏書帶到新都,《永樂大典》在正統年間正式被放置在文樓中。
在明代皇帝中,明世宗嘉靖皇帝最喜愛《永樂大典》,平時在案頭上常備幾冊大典以供隨時翻閱。1557年宮中發生大火,三大殿都被燒毀。火勢蔓延,很快便危及文樓中的大典。明世宗連夜下了3道金牌,令人把大典及時搶救出來。
為防止今後再遭受類似禍患,明世宗萌生了重錄大典的想法,並同大臣徐階反複商議此事,最終完成了重錄工作。
自明成祖朱棣以皇家名義組織輯成《永樂大典》後,民間富學力之士紛起效仿,乃至明代出現私家撰著叢書盛行的文化現象。如通州學者撰著的大型叢書就有兩部:曹大同的《藝林花燭》160卷和彭大翼的《山堂肆考》240卷。但隻有後者得以流傳後世。
1595年,彭大翼曆經40餘年的博覽群書,采集輯錄,終於完成了大型叢書《山堂肆考》,並由周顯金陵書林刊印。
《山堂肆考》以其洋洋260餘萬字的鴻篇巨製,在我國古代私家撰述的眾多叢書中確實出類拔萃。該書采集宏富,內容浩博,門類繁雜。經史子集、釋經道藏,無所不及。
《山堂肆考》全書分宮、商、角、征、羽5集,共45門:每門又分子目若幹,每一子目有小序一篇,述其內容、範圍、沿革等,下錄引文,或標書名。剪裁得當,淺顯易懂。
到了明萬曆年間,在宰相張居正和申時行等人的大力改革下,經濟得以快速增長,出現了“萬曆盛時”的繁華景象。在經濟發展的同時, 各種文化思想如雨後春筍般拔出地麵,叢書也在這個時期得以蓬勃發展。
當時有個叫何鏜的人,為人剛直,在任進賢知縣期間,很有政聲。後來,何鏜又晉升為開封府丞、潮陽知縣、江西提學僉事等職。
何鏜崇尚理學,勉勵讀書。他在讀書研習的過程中,發現古代書籍由於時代變遷而發生的散佚現象非常普遍,感到非常痛心,便立誌於從事對亡佚之書的輯佚整理工作。
後來,何鏜在任雲南參政間以親老乞歸養獲準。他在家親老期間,政府又升任他廣東按察使和河南布政使,他均未赴任,而是在家閑居著書,先後編成《古今遊名山記》和《中州人物誌》,並撰有《修攘通考》、《翠微閣集》等。
由於明代叢書刊刻之風盛行,於是,何鏜別出心裁地專輯了一套以漢魏時期的舊作為主,間有南北朝時晉、梁、陳人以及隋人的著作的叢書,並以這一時期冠名為《漢魏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