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叢書》的內容主要是漢魏及兩晉南北朝的古經逸史、稗官野乘之作。何鏜編輯完成後並沒刊行。直到1592年,藏書家程榮得到此書後,才選刊了其中的38種。10年後,藏書家何允中將《漢魏叢書》分為經翼、別史、子餘、載籍四部刊行,名為《廣漢魏叢書》。
《漢魏叢書》內容大多是古經逸事、稗官野史等。這部叢書子目38種,計251卷,以編校審、篇目全、刻印精,成為古代大型出版叢書之祖及著名的精善本。
《漢魏叢書》是我國第一部名副其實的綜合性叢書,也被譽為“開創古代大型出版叢書之始祖”。自《漢魏叢書》出版後,許多學人紛紛涉足考據學、目錄學、文獻學等領域,開拓性地對編纂類書、叢書進行研究。一時間,整理、刻印古代典籍蔚然成風。
明代叢書的大量出現,促成了清代的新發展。清代學者朱筠早年任翰林院編修 ,後被授貴州都勻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後擢升為侍讀學士。
朱筠任安徽學政時,遂刊布宋版《說文解字》,並意識到“六書”之學的重要性:
六書者,所以輔史而通經,其道大,非獨一端而已。
朱筠在誨導士子時,特別指出“六書”為研究古學的入門之徑。此說一出,遂為學者認同,流風所向,士子因多有通“六書”及注疏家言者,學風為之一變。
此時正是清乾隆皇帝在位期間,乾隆帝下詔向天下廣求遺書,以昭示盛世文治之意及自己對載籍的重視,並為士人指明了為學應有的態度和方法。而朱筠這種以經義古學為宗尚的取向,正好順乎時代潮流。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朱筠遂上一則《購獻遺書折子》以示對皇帝之諭的積極響應。他還上有一則《謹陳管見開館校書折子》,闡發了自己對購求遺書事宜的看法。
朱筠的建議得到皇上的肯定和采納。不幾日,清乾隆皇帝即下命開館校核《永樂大典》,接著便詔令將所輯佚書與“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彙編在一起,名曰《四庫全書》。
1772年征書開始,次年二月,《四庫全書》正式開始編修,以大學士紀曉嵐、陸錫熊、孫士毅為總纂官,編修陸費墀為總校官,下設纂修官、分校官及監造官等400餘人。
在紀曉嵐、陸錫熊、孫士毅等人的領導下,把其中“經部”分為“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等10類。
“史部”分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等 15類;
“子部” 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等14類;
“集部”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類。總共44類。
考慮到這部書囊括古今,數量必將繁多,總纂官紀昀、陸錫熊等便提出分色裝潢經、史、子、集書衣的建議。書成後它們各依春、夏、秋、冬四季,分四色裝潢,即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月白色,集部灰黑色,以便檢閱。
為了保存這批精典文獻,由皇帝“禦批監製”,從全國征集3800多文人學士,集中在京城,曆時10年,用工整的正楷抄書7部,連同底本,共8部。雖然9部書由數千人抄寫,但字體風格端莊規範,筆筆不苟,如出一人。
為了存放《四庫全書》,清乾隆皇帝效仿著名的藏書樓“天一閣”的建築建造了南北七閣。分別將這8部書分藏在“北四閣”和“南三閣”。七閣之書首尾都鈐有璽印。
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為了便於閱讀,清乾隆皇帝還下詔編了《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四庫全書考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等書。
《四庫全書薈要》是《四庫全書》的精華,收書473種、19931卷。《四庫全書總目》200卷是《四庫全書》收錄書和存目書的總目錄。《四庫全書簡明目錄》20卷是《四庫全書總目》的簡編本,它不列存目書,隻列《四庫全書》收錄的圖書,每種書的提要也寫得比簡單。《四庫全書考證》100卷是四庫館臣對應抄,應刻各書校勘字句的記錄彙編。《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是用木活字印成的。
《四庫全書》是清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我國曆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3.6萬多冊,約10億字。《四庫全書》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開創了我國書目學,具有無與倫比的文獻價值、史料價值、文物價值與版本價值。
在此之後,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的大藏書家鮑廷博父子又刊刻了著名叢書《知不足齋叢書》全書三十集,其中前27集由鮑廷博所刻,後三集由其子鮑士恭續刻。共收書208種,含附錄12種。後來還有《續知不足齋叢書》和《後知不足齋叢書》等,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一批重要古代典籍。
知識點滴
清代文獻如《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我國後世的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幾乎所有關於我國的新興學科都能從這裏找到它生存發展的泥土和營養。
從清代開始,作為國家正統、民族根基的象征,這些文獻已成為我國乃至東方讀書人安身立命夢寐以求的圭臬。堪稱我國曆史上的“傳國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