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經驗的積累,以及藥物學知識的日益豐富,需要專人進行整理和研究。因此,西漢朝廷就已開始召集專人整理、研究和傳授本草學。加之秦漢時臨證醫學的迅速發展,對藥物學也要求相應發展,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產生了《神農本草經》一書。
《神農本草經》全書3卷,共收載藥物365種,采用上品、中品、下品分類法,以補養無毒藥120種為上品,以遏病補虛、有毒或無毒的120種為中品,以除邪多毒藥125種為下品,這是我國藥物學昀早、昀原始的藥物分類法。
《神農本草經》在藥物理論方麵,概括記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氣五味、陰陽配合等理論,並且明確了“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的原則,使藥物性能與病機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完善了中醫學的治療理論。對藥物功效、主治、用法、服法都有一定論述,很便於臨床應用。
《神農本草經》中提出了配伍宜忌的觀點。所載主治病症約170餘種,包括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患。另外,還注意到藥物的產地、采集時間、炮製、質量優劣和真偽鑒別等。
《神農本草經》包含了許多具有科學價值的內容,而所反映出的當時我國醫學通過大量實踐積累起來的對藥物的認識,是很了不起的。《神農本草經》對秦漢以前零散的藥物知識進行了第一次係統的總結,曆來被尊為藥物學的經典著作,並被注釋發揮。
與《神農本草經》同時產生的還有張仲景的《難經》。張仲景於150年正月十八日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為官。由於家庭條件的特殊,張仲景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他從史書上看到了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後,對扁鵲產生了敬佩之情,從此發誓成為扁鵲那樣的名醫。於是張仲景從小愛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10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
張仲景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醫術提高很快,同時搜集了許多治病的驗方,成為一方有名的良醫。
《難經》是在《黃帝內經》理論基礎上釋難解疑,其成書顯然在《黃帝內經》之後。因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已提到“八十一難”的名稱,而《隋書·經籍誌》載本書亦言有三國時的注本,一般認為約成書於西漢時期。
《難經》以假設問答、解釋疑難的方式編纂而成,全書共討論81個問題,故又稱《八十一難》,簡稱《難經》。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為主,還分析了一些病證。其中1至22難論脈,23至29難論經絡,30至47難論髒腑,48至61難論病,62至68難論穴位,69至81難論針法。
《難經》全書內容簡要,辨析亦頗精微,在中醫理論、針刺以及診斷學上頗多貢獻,對後世中醫的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用藥經驗的積累,以及藥物學知識的日益豐富,需要專人進行整理和研究。因此,西漢朝廷就已開始召集專人整理、研究和傳授本草學。加之秦漢時臨證醫學的迅速發展,對藥物學也要求相應發展,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產生了《神農本草經》一書。
《神農本草經》全書3卷,共收載藥物365種,采用上品、中品、下品分類法,以補養無毒藥120種為上品,以遏病補虛、有毒或無毒的120種為中品,以除邪多毒藥125種為下品,這是我國藥物學昀早、昀原始的藥物分類法。
《神農本草經》在藥物理論方麵,概括記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氣五味、陰陽配合等理論,並且明確了“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的原則,使藥物性能與病機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完善了中醫學的治療理論。對藥物功效、主治、用法、服法都有一定論述,很便於臨床應用。
《神農本草經》中提出了配伍宜忌的觀點。所載主治病症約170餘種,包括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患。另外,還注意到藥物的產地、采集時間、炮製、質量優劣和真偽鑒別等。
《神農本草經》包含了許多具有科學價值的內容,而所反映出的當時我國醫學通過大量實踐積累起來的對藥物的認識,是很了不起的。《神農本草經》對秦漢以前零散的藥物知識進行了第一次係統的總結,曆來被尊為藥物學的經典著作,並被注釋發揮。
與《神農本草經》同時產生的還有張仲景的《難經》。張仲景於150年正月十八日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為官。由於家庭條件的特殊,張仲景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他從史書上看到了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後,對扁鵲產生了敬佩之情,從此發誓成為扁鵲那樣的名醫。於是張仲景從小愛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10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
張仲景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醫術提高很快,同時搜集了許多治病的驗方,成為一方有名的良醫。
《難經》是在《黃帝內經》理論基礎上釋難解疑,其成書顯然在《黃帝內經》之後。因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已提到“八十一難”的名稱,而《隋書·經籍誌》載本書亦言有三國時的注本,一般認為約成書於西漢時期。
《難經》以假設問答、解釋疑難的方式編纂而成,全書共討論81個問題,故又稱《八十一難》,簡稱《難經》。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為主,還分析了一些病證。其中1至22難論脈,23至29難論經絡,30至47難論髒腑,48至61難論病,62至68難論穴位,69至81難論針法。
《難經》全書內容簡要,辨析亦頗精微,在中醫理論、針刺以及診斷學上頗多貢獻,對後世中醫的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此外,張仲景還完成了《傷寒雜病論》16卷。這部醫書熔理、法、方、藥於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形成了獨特的我國醫學思想體係,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