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關注健康的曆代醫學著作(2 / 3)

《傷寒雜病論》中製定了22篇、397法,立113方,從其記載的內容可以知道,我國醫學早在2世紀時,經過醫學家張仲景的實踐和總結,已能正確使用解熱藥、導瀉藥、利尿藥、催吐藥、鎮靜藥、興奮藥、健胃藥、截瘧藥、止痢藥等等,其中多數方藥已由後世科學證實它的療效可靠。

在《傷寒雜病論》中,張仲景還提出“舍脈從證,舍證從脈”的靈活辨證方法,在討論治療中要根據病情的標本緩急,運用先表後裏、先裏後表以及表裏兼治的方法,並對治療的禁忌,以及針灸綜合療法,都有所論述。

張仲景所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祖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燦爛明珠,從而使中華民族的醫學獨具特色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張仲景的學生王叔和曾任三國魏的太醫令,他在臨證實踐中體會到了脈診的重要性和複雜性,“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在心易了,指下難明”,所以他選取《黃帝內經》、《難經》及扁鵲、華佗、張仲景等人的有關著述,編著成《脈經》一書。

《脈經》全書共10卷。原有“手檢圖三十一部”,後世亡佚。本書經宋代林億等校訂後,卷數未變,而篇次和內容有所更動,後世有多種刊本印行。

《脈經》把脈象分成24種,即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基本上概括了臨床上經常出現的一些脈象,後世脈象種數雖有增加,但基本不出其左右。

同時《脈經》中還對各種脈象作了比較形象具體、容易理解的描述,這就使學習者易於理解和掌握,王叔和可謂在脈學中做此類工作的第一人。

《脈經》集漢以前脈學之大成,總結了3世紀以前的脈學知識,並充實了新的內容,使脈學理論與方法統一化、係統化、規範化,並保存了一部分古代診斷學的文獻資料。

三國之後的魏晉時期,西晉醫學家皇甫謐搜求古典醫籍,遙宗古人妙術,除著有《依諸方撰》等之外,主要有《針灸甲乙經》12卷,作為第一部針灸學專著流傳後世,在我國醫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針灸甲乙經》是一部彙編性著作,它是根據《黃帝內經·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3部書的內容編纂而成的。皇甫謐認為“三部同歸,文多重複,錯互非一”,於是“除其重複,論其精要,至為十二卷”。主要目的則在於便於學習,便於應用。

《針灸甲乙經》的128篇內容可大致分為兩大類:第一類論述人的生理功能、人體經脈、骨度、腸度及胃腸所受、俞穴主治、診法、針道、生理病理等;第二類則為臨床治療部分,包括內外婦兒各科,尤以內科為重點。

《針灸甲乙經》中關於針刺操作手法,從理論到具體操作要領,均作了比較具體的敘述,既具有對前代經驗的總結性,又富有一定的創造性,無論從文獻學價值和指導後世針灸發展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針灸甲乙經》的著成,對於我國針灸學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宋、金、元、明、清重要針灸學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本書的基礎上來完成的。國外早已有本書的英譯本,對國外針灸學的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

繼《針灸甲乙經》之後,東晉時期的葛洪編著了著名的醫學著作。葛洪是江蘇句容人,曾拜南海太守鮑靚為師。鮑靚精於醫藥和煉丹的技術,他見葛洪虛心好學,年輕有為,就把所掌握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葛洪後來修道於茅山抱樸峰,因此自號抱樸子,隱居於廣東羅浮山中,專事煉丹製藥及文學著述,直至終年。

葛洪編著醫書,先成《玉函方》即《金匱藥方》100卷,以篇幅之宏大,為集醫療經驗之大成的巨著。然而,由於《玉函方》卷帙浩繁,不便攜帶,率急之際,難於速尋,所以葛洪又仿前人作《備急方》的體例,采《玉函方》之要約精華,編成了《肘後救卒方》3卷,又名為《肘後備急方》。“肘後”二字,意思是可掛於臂肘,比喻其攜帶方便,而書名《肘後備急方》,則與後世所說的《急救手冊》甚為相似。

葛洪的《肘後救卒方》為救急而作,所以其中選方務求簡、驗,用藥亦多擇易得、廉價之品,尤宜於窮鄉貧戶急病所用。如此全以病者為慮,精神委實可嘉。

《肘後備急方》雖然是一部手冊性質的醫著,但其內容總結了我國晉以來醫療發展方麵許多先進成就,有的還是十分突出的。例如急性傳染病的記述,包括多種流行性傳染病、瘧疾、痢疾、狂犬病、結核病、丹毒、恙蟲病等等。

《肘後備急方》在流傳過程中,經南北朝時期南朝梁著名醫藥家陶弘景增補為《樸闕肘後百一方》,後又經金代楊用道增補為《附廣肘後備急方》,成為後世廣為流傳的本子。

《肘後備急方》共8卷,其內容主要是一些常見的病症的簡便療法,包括內服方劑、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一些十分實用的內容。這部書雖號“肘後”,卻包含相當多寶貴的醫學史料實用的方劑方法,有不少醫學史上的重要發明發現,對後世的醫療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至隋代,我國醫藥學又有了顯著的進步。隋煬帝時的著名醫學家巢元方主持編撰的《諸病源候論》是標誌性成果。巢元方曾任太醫博士。他與同道奉隋煬帝之詔,在前人積累的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共同編撰了一部總結疾病的病因、病理、證候的醫學基礎理論巨著《諸病源候論》,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係統論述病因證候的專著。

《諸病源候論》全書共50卷,分67門,載列證候1700餘條,分別論述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證候,一般並不論述疾病的治療,但也有很少一部分疾病討論了診斷、預後,以及導引按摩、外科手術為主的一些治療方法和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