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進來後就是拿著手上的一疊文件遞了上來:“這是我們幾個初步擬定的協本部各機構編製,請大人過目!”
趙東雲接過來,然後仔細看了起來,自從上月二十七日袁世凱把第三協改稱為第三混成協後,也就代表著第三混成協是一支具有獨立作戰能力的部隊了,加上第三混成協在遼東錦州,不可能事事都得到北洋常備軍軍部各機構的支持,屬於萬事靠自己的那種。所以原有的步隊第三協的各種編製、機構肯定是不適用於第三混成協的了。
而北洋新軍裏頭也沒有過混成協或者混成標的前例,所有袁世凱等人一時間也不好決斷,最後考慮到第三協原來就有部分非正式的機構,所以就讓趙東雲根本第三混成協自身的特性提交一份第三混成協詳細機構的編製。
第三混成協以前就存在非正式的各種機構,比如新兵營、軍械科、執法科等等,不過這些機構大多隻是不被官方所承認的,乃是屬於第三協內部的私設機構,其中的職位也都是由各級軍官兼任。
如今步隊第三協變成第三混成協,最好的方式自然是根據現有的諸多非正式機構進行整合改編了。
林永權解說道:“新兵營不符合我們北洋的體製,繼續留著恐怕會有很多人說,所以可以改為教育科,負責新兵的招收、前期訓練、以及監督各部隊的現役士兵訓練。
原有的軍械科、執法科都可以留著,此外也已經按照大人您的要求新設軍馬科、軍需科等,為了和上頭各處總辦們避嫌,各科總辦一律改成科長。”
趙東雲翻看著手中的計劃書,看來其和自己預想的差不多,這一次給第三混成協增設諸多機構,趙東雲是抱著一次性解決的打算,從訓練、後勤、軍需等各個方麵都解決,要知道以前這些部門實際上也存在的,但是都是屬於非正式機構,職員都是兼職,光加班不拿錢很多人也是不願意的。
所以這一次趙東雲是打算多要一些編製,然後充實第三混成協的行政指揮機構,這好歹是單獨在外的七八千人號人呢,總不能一直依靠原有一個步兵協的文案清書等人員來管理營務不是。
北洋常備軍時代的鎮、混成協內置機構是偏少的,因為這些機構都是由北洋常備軍軍部所包攬了,如今第三混成協在外頭,距離保定那麼遠,自然不可能事事都找北洋常備軍的軍部上去,如此第三混成協也就有必要建立自身各種營務機構了。
“嗯,做的不錯,現在這樣也七七八八配齊了!”趙東雲說著:“現在我們第三混成協的人還好,別人我也信不過,所以這教育科的科長還是你繼續兼著!”
對於這個決定林永權並不感到意外,因為這教育科的前身就是新兵營,而他林永權就是新兵營的總辦。
這個林永權在第三混成協內定位並不是區區一個參謀官那麼簡單,他實際上是負責第三混成協的新兵招收、訓練等所有相關事情。
要不然也不會被視為趙東雲的左右手,第三協的第二號人物了,至於其他各科科長們大多也保持不變,比如趙東平就是繼續兼任軍械科科長。也許從表麵來說這一次改變隻是把原來的私設機構變成了官方承認的正式機構,但是它的意義卻是非常重大。
因為這代表著第三協已經自成一體,從新兵招收到訓練甚至到軍需采購軍械采購都是自己決定,不必和以往一樣什麼事都和北洋常備軍軍部那邊打交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