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準備好的各種防炮工事看似不錯,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
而有了這支仆從軍加入後,楚國人的正規軍也就安心在後麵充當督戰隊和火力支援的角色,進而減少傷亡了。
主力的遠洋戰艦是作為整個海軍的核心,承擔的是針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威脅,必要時候能夠碾壓一切海上乃至沿岸敵人的戰略任務,所以設計建造遠洋戰列艦的時候就不會太考慮其他東西,而是盡可能的均衡各項性能。
但是內閣就是不管你這些……逮著你幾千人的死傷說事,這也是軍方大規模使用仆從軍的重要理由。
以師級番號為主要單位,下屬往往編成三個步兵團、一個騎兵營、一個炮兵營,一個輜重營。
大楚帝國陸續在扶桑地區招募並組建了三個師的仆從軍,分別是扶桑第八師、第九師、第十三師。
這個和海軍在懷慶級巡洋艦上,繼續沿用三十五年式150L25艦炮,而不是使用38年式150L30艦炮一樣……海軍覺得用新艦炮也沒啥太大實際意義,但是艦炮成本卻是大幅度上漲,還不如繼續用老家夥呢。
此外還有特殊用途,近衛軍艦隊以及海軍長江艦隊所配屬的多艘大噸位近海戰列艦,海軍的主力遠洋戰列艦,這兩種戰艦也都是采用全麵防護思路的戰艦。
當然,當初的巨大代價也帶來了巨大的優勢……有了前裝線膛炮之後,大楚帝國海軍在火力上,實際上才具備了全麵碾壓歐洲各國土著海軍滑膛炮的能力。
這也是大楚帝國的巡洋艦以及護衛艦都沒有配屬裝甲的緣故……不是裝備不起,而是沒那必要,當有必要的時候,大楚帝國海軍還是會搞防護戰艦的。
因為大楚帝國海軍的護衛艦都是打雜的,用原時空的戰艦分類去看,實際上大楚帝國建造的護衛艦乃至相當多一部分巡洋艦,其實都屬於無防護戰艦,連重點防護都沒有的那種,撐死了就是外層的鋼板船殼以及煤倉作為防護。
但是軍方也很委屈的……我們可是在全球和幾乎所有國家的土著都在作戰啊,正麵作戰裏雖然沒啥傷亡,但是小規模零星的傷亡很難避免啊!
如此情況下,今天有個地方被土著偷襲幹掉一兩個,明天其他地方又被土著幹掉一兩個,這一年到頭下來全球那麼多地方,幾十萬大軍派出去,一年死傷幾千人其實很正常。
當屬上述派遣也沒有說固定例子,比如印度軍團有十幾個師呢,其中半數依舊在印度當地作戰。
扶桑第十三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調往歐洲地區作戰的。
這是美洲軍團的主要來源。
為了能夠在人口已經隻是隻剩下兩三百萬的扶桑地區裏招募並隨時補充這三個師的兵員,楚國人幾乎把扶桑列島上現存的扶桑土著青壯都橫掃一空。
而印度軍團則是廣泛派遣到非洲以及歐洲地區作戰。
他們已經盡可能的想象提高大楚帝國的軍事實力了,但是真正麵對上的時候才發現,他們的想象還是過於貧瘠,楚國的炮火遠遠超過他們之前的想象。
海軍方麵已經抽調了一艘近海戰列艦派往歐洲地區,隻不過現在還在印度洋上飄著呢,短時間內用不上。
登陸的過程裏甚至都沒有遭到奧斯曼人的實際上反抗……之前的炮擊已經把奧斯曼人給打傻了。
地中海艦隊裏的這兩艘慶陽級護衛艦,都是服役了好些年的主力艦了,正值當打之年,船隻狀況好,船員經驗豐富,火炮雖然說使用的還是最早一批後裝線膛艦炮係列裏的三十四年式120L25艦炮,但是威力依舊十足。
比如年輕適齡女性可以留下來,讓她們和新民的楚國移民進行通婚,青壯男性則是招募從軍,編成美洲軍團直接把他們拉到非洲地區去打仗,並許諾服役十年後可以讓他們入籍,剩下的白人移民則是又弄了不少人去非洲種植園裏等。
總數五千多人的兵力成功登陸之後,迅速橫掃半島上的敵人殘餘力量。
然而換用了前裝線膛炮後就不一樣了,海上交戰距離直接被拉升到了千米以上,對陸炮擊距離更是達到了三四千米的水準,這讓大楚帝國海軍有了遠遠站著就能把所有土著海軍的戰艦送進海底的能力。
但是兩者的製造成本卻是相差數倍之多。
而擁有了絕對的機動優勢以及火力優勢之後,大楚帝國海軍在海上作戰幾乎是無敵的,哪怕是靠近海岸線對敵人的岸防炮進行炮擊也能安全的在三四千米外進行炮擊,完全不用擔心土著的岸防炮能夠威脅到自己。
國內沒人關心仆從軍的死傷……這樣軍方也就能夠放開手腳,執行作戰的時候不用那麼多顧忌了。
葡萄牙以及西班牙在中美洲以及南美洲地區,留下來了數量龐大的白人移民……因為人數太多,所以楚國人也不好一股腦都把他們接受了,而是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分化處理。
扶桑第十三師在承順三十六年正式成軍,隨後先是被派往孟加拉地區執行任務,承順四十一年,該部作為增援仆從軍之一,被調往歐洲作戰,目前其師部駐防在意大利半島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國東南端的塔蘭托軍事基地。
楚軍高層口中的所謂不用花幾個錢的低成本仆從軍,但是在那些土著眼裏,卻是一份高薪工作,光是一條能吃飽飯就是上佳的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