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楚軍又招募組建了美洲軍團以及歐洲軍團,值得注意的是,美洲軍團裏的士兵其實並不是美洲當地土著人口,而是和楚國人一樣都是美洲的外來人口,不過是歐洲人而已。
這也是大楚帝國的遠洋戰艦裏采用艦炮的一大特性,那就是因為不需要考慮遠距離海戰,沒什麼敵人需要打,因此主要在海外服役執勤的遠洋戰艦,在艦炮火力的選擇上,主要傾向於大口徑,同時搭配的數量多一些,但是對身管倍徑要求不大,也不太要求很遠的射程。
目前歐洲軍團已經招募了四五萬人,編成了五個師,異地駐防在非洲地區以及印度地區。
多番處理下來,這些歐洲人留下來的移民處理的也就差不多了。
雖然說正規軍哪怕親自上陣打,其實也不可能有多少傷亡,但是總歸是能少一個就一個啊。
如此情況下,他們哪裏還有膽量搞什麼灘頭攔截了。
很顯然,早期建造,都還在使用老舊雙脹蒸汽機的巴陵級護衛艦,顯然是不配的……其早期建造的巴陵級護衛艦,經過十幾年的高強度使用後,船體老化嚴重,維護費用大幅度增加。
扶桑第十三師,其實一開始是扶桑軍團第三師,不過後來軍方為了方便管理各仆從軍,因此給了各仆從軍獨有的番號,這才改成了扶桑第十三師。
畢竟大楚帝國的海外領地遍布全球,而楚軍也是在全球範圍內作戰,征召仆從軍的範圍也是非常大的,基本上人口多一些,同時具備基本的文明的土著,楚軍都會或多或少的進行征召。
在這之前,大家用的都是前裝滑膛炮,大楚帝國海軍頂多利用蒸汽機在機動性上更強一些,但是想要打仗還是得拉近兩三百米的距離和土著戰艦進行線列對轟。
五天後,新一批增援來的扶桑軍團第十三師的一個團兵力也抵達半島並登陸。
該部隊也是大楚帝國在地中海區域,乃至意大利半島地區的主要駐防部隊。
這一次和奧斯曼人作戰,自然就就近把這支仆從軍裏調一個團過來當炮灰用。
當年在前裝線膛炮技術還談不上成熟,造價高,使用成本也高的情況下,海軍就大規模使用前裝線膛炮,可是付出了不小的代價的。
帝國內部對正規軍的傷亡還是比較敏感的,每年內閣那邊都會有文官拿著正規軍的傷亡數字噴軍方每年拿著海量的軍費,結果還是被那些土著幹掉一大堆……
也不用擔心這些仆從軍不受控製,因為這些仆從軍往往是異地作戰,同時使用的武器彈藥也受到大楚帝國的控製。
反正都是直接跑到兩三千米,頂多三四千米左右的距離炮轟地麵目標為主,用個三十四倍口徑的120毫米艦炮,和用個二十五倍口徑的120毫米艦炮,其實差別不大……
所以楚軍對仆從軍的使用是比較奔放的……使用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從昔日的印度軍團,再到扶桑軍團,北非軍團。
拿下這個岸防炮台後,地麵部隊準備在海軍的掩護下,進行再一次登陸,這一次是登陸達達尼爾海峽南岸,主要目標是恰納卡萊。
這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關鍵,位於達達尼爾海峽中部腹地,而且這一段的達達尼爾海峽非常窄,隻有大概一千四百米左右的寬度……這個寬度下,奧斯曼人用滑膛炮都能封鎖整個海峽航道。
但是整體上,楚軍高層調派仆從軍的時候,更傾向於異地調遣。
使用槍炮的軍隊,看似戰鬥力強悍,但是一旦失去彈藥補給,那麼戰鬥力就會大幅度下降,甚至習慣了使用槍炮作戰後,一旦沒有了彈藥還不習慣使用冷兵器肉搏作戰呢。
當然了,並不是強行征召,而是他們自己搶著過來給楚國人當兵,因為楚國人的仆從軍待遇還算不錯的,日常能吃飽飯,有薪資,而且作戰也有戰利品可以獲得。
雖然沒有大噸位的近海戰列艦,但是光靠著幾艘遠洋無防護戰艦,地中海艦隊依舊能夠摧毀敵人的岸防炮台,然後掩護地麵部隊進行登陸。
北非軍團數量比較少,隻有一個師,暫時在歐洲作戰。
幾千噸的近海戰列艦殺入江河,足以碾壓一切土著的不服。
仆從軍的番號,一般都是前麵加兵力主要來源地,如印度,北非,扶桑等,後麵則是按照編成時間的順序授予數字番號,如第一師、第二師、第十三師等。
扶桑軍團目前主要是在美洲以及歐洲地區執勤作戰。
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讓這地方不僅僅成為了工商業彙集之地,也成為了奧斯曼帝國最重要的海軍基地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這地方還是個曆史名城……因為這地方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它就是:特洛伊!
沒錯,就是希臘傳說中特洛伊戰役爆發的地點。
數千年年前,特洛伊人還能夠靠著這地方堅守十年,但是數千年後的今天……裏頭的奧斯曼人要是能夠在楚軍猛攻之下堅守三天,那麼就可以稱得上天神附體了。
因為這地方還是普通城市的模樣,也沒有什麼完善厚實的先進防炮工事……楚國人的艦炮,三天內能直接把這座城市炸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