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在公子糾手下的時候更是曾經主動要求追擊過齊桓公,甚至差點射死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在鮑叔牙的大力推薦下,管仲不僅沒有遭受責罰,還得到了齊桓公的重用。”

“鮑叔牙用計稱齊桓公恨管仲入骨,讓魯莊公害怕的送出了管仲。”

“齊桓公迎接管仲後,一連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機,三日後拜了管仲為相,並稱管仲為仲父。”

“之後他輔佐齊桓公四十多年,讓齊國的國力增強,一步一步的坐上霸主的位置。”

“在行政改革方麵,管仲整頓行政管理係統,叁其國而伍其鄙。”

“將國劃分為二十一鄉,士居十五鄉,工居三鄉,商居三鄉,分設三官管理。”

“將鄙野(國都之外的廣大地區)分為五屬,設立五大夫、五正官分管。屬下有縣、鄉、卒、邑四級,分別設立縣帥、鄉帥、卒帥、司官管理。”

“這套係統使士、農、工、商各就其業,從而使部落的殘餘影響被徹底革除,行政區域的組織結構更加精細化,並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在用人方麵他提倡,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

“要求在任命一切官員時,都必須根據其實際的政績,特別是要有取信於民的真實政績,而不是虛假的、表麵的政績。”

“此外,他還總結出一套對於各級官員實行獎懲的具體辦法。”

“國中慈孝、聰慧、拳勇出眾者,由鄉長推薦試用,稱職的委任為吏,任用稱職的又可以晉升,直至升為上卿助理。”

“他的用人措施選賢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祿製,擴大了人才來源,這一製度成為日後科舉製度的雛形。”

“管仲注重經濟和農業,反對空談,開創職業技能教育。”

“他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認為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齊桓公授權讓他主持一係列政治和經濟改革。”

“首先是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製,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製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

“然後按土地分等征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

“管仲改革的實質是改革土地和人口製度,而這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齊國由此國力大振。”

“而在對外方麵,管仲最早提出華夷之辨與尊王攘夷的民族思想。”

“這一戰略也獲得成功。”

“齊桓公二十三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向齊求救,齊國救燕。”

“齊桓公二十五年,山戎攻打刑國,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齊桓公再次發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國。”

“齊桓公三十年,管仲讓齊桓公質問楚國為何不按時向周天子進貢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導致祭祀大典無法及時進行,使得楚國承認自己的錯誤。”

“之後管仲獻計讓齊桓公會集諸侯國君於首止,與周天子盟,以確定太子的正統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