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管仲死後,齊桓公並沒有聽從管仲的建議,還是重用了四人。
齊桓公認為管仲是最後的時刻太謹慎了,他完全可以駕馭這四個人。
不過看到畫麵上的管仲,他也十分慶幸這一生能夠遇到這麼一個大才。
齊僖公三十三年,他的父王齊僖公駕崩,留下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當時還是公子小白的他。
齊僖公死後,太子諸兒即位,也就是齊襄公。
當時,管仲輔佐公子糾,管仲的好朋友鮑叔牙輔佐齊桓公。
不久,齊襄公因與魯桓公的夫人私通之事暴露,索性將魯桓公灌醉並殺死。
對此,管仲預感到齊國將會發生大亂。
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君的女兒,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去躲避。
齊襄公十二年,齊國內亂,兩個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見時機成熟,都想急忙設法回國,以便奪取國君的寶座。
魯莊公知道齊國無君後,萬分焦急,立即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後來發現齊桓公已經先出發回國。
齊桓公在當上國君之後了解了當時的事。
管仲自請先行,親率三十乘兵車到莒國通往齊國的路上去截擊齊桓公。
齊桓公一直對當時的場麵記憶猶新。
管仲人馬過即墨三十餘裏,正遇見齊桓公的大隊車馬。
管仲等齊桓公車馬走近,就操起箭來對準射去,一箭射中,齊桓公應聲倒下。
管仲以為齊桓公已經被自己射死,就率領人馬回去。
不過齊桓公有驚無險,當時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銅製衣帶勾上,他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裝死倒下。
經此一驚,齊桓公與鮑叔牙更加警惕,飛速向齊國挺進。
當他們來到臨淄時,由鮑叔牙先進城裏勸說,齊國正卿高氏和國氏都同意護立齊桓公為國君,於是齊桓公就進城,順利地登上君位,這才有了如今的他。
齊桓公即位後,急需找到有才幹的人來輔佐,因此就準備請鮑叔牙出來任齊相。
但鮑叔牙稱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齊國稱霸,必要用管仲為相。
當時齊桓公心裏其實並不情願,畢竟管仲差點把他弄死。
不過他也認可管仲的才能,於是他就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
之後齊桓公為絕後患,遣書給魯莊公,叫魯國殺公子糾,交出管仲和召忽。
魯莊公得知後殺死公子糾,並將管仲和召忽擒住,準備將二人送還齊桓公發落,以期退兵。
管仲清楚這是鮑叔牙的計謀,於是讓押運工人快馬加鞭趕去齊國,最後平安到了齊國。
經鮑叔牙的建議,齊桓公同意選擇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禮節,親自去迎接管仲,以此來表示對管仲的重視和信任。
同時這也是讓天下人都知道他的賢達大度。
之後就是齊國稱霸的過程,也是齊桓公一步步成為霸主的時候。
齊桓公三年,管仲建議出兵問罪不遵禮法的譚國。
譚國本來很小,力量十分微弱,結果很快就被齊國消滅,齊國沒費力氣消滅了譚國,擴大了國土。
齊桓公五年,在管仲的建議下,齊國與宋、陳、蔡、鄭等國在齊的北杏會盟,商討安定宋國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