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說,李自成這四十二天當中,雖然做了很多必要的事情,但最緊要的事,他卻沒有做好。”
“第一件事,就是理順內部關係。”
“李自成攻占京城之時,雖然號稱百萬大軍,但是在攻克京城的過程當中,也可以說是兵不血刃。\"
“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也沒有什麼關鍵戰役,與其說是農民軍強,不如說是大明喪失民心,腐朽不堪。”
“多年的兩線作戰,也已經耗盡了明朝的最後一絲元氣,尤其是李自成從西安東征到京師,一路上除了寧武關之戰等少數戰役以外,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
“可是,即便是寧武關這樣的戰役,也顯示出了李自成軍隊的問題,麵對明君周遇吉部的頑強阻擊,擁有絕對優勢的李自成,也隻是慘勝。\"
“雖然打下了京師,但也說明李自成的大順軍,實在難以稱得上是勁旅,這支軍隊距離正規軍的標準實在差了很多。”
“麵對明軍中的天雄軍,秦軍更是勝少負多。”
“這其中的原因,除了戰力差距的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大順軍的組織構成。\"
“其中有投降的明軍,有為了保全自己的地主勢力,有山賊流寇,更多的是流民百姓,可以說隻是一群烏合之眾。\"既沒有強大的領導力,也沒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所以他們的戰鬥力自然十分有限。\"
“這樣的軍隊遇上早已腐化的明朝地方軍還能打一打,但遇到強悍的關寧軍,乃至於正處在巔峰期的滿清八旗軍,自然也沒了什麼勝算。”
“在北京的四十二天,李自成要做的,不應該是自以為天下太平,可以慢慢做文治,而是要整頓軍隊,樹立絕對領導,提高戰鬥力。”
“當時吳三桂拒絕投降後,李自成命令李岩和劉宗敏討伐,結果兩人誰都不去,李自成竟然也沒有辦法,隻要自己禦駕親征。”
“如此這般的情況,很難想象是發生在一個剛剛誕生的朝代,更像是王朝末年的怪誕,將領不聽命的情形,從闖軍入京一來,就一發不可收拾。\"
“李自成的另一大失誤,是戰略眼光缺失。”
“李自成的稱帝大業,在占領京城之後達到巔峰,但下一步該怎麼走?誰在是眼前最大的威脅?”
“身為大順皇帝的李自成,對此卻全無概念,自以為解決了大明,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在對待吳三會乃至關外清朝的策略上,李自成雖然注意到了吳三桂,但對於在關外虎視眈眈並且時刻關注著關內局勢的清朝,卻是全無概念和應對策略。\"
“在明末崇禎年間,清軍也不停地南下,劫掠人口和物資,以充實實力,作為明軍的老對手,李自成不可能不知道清軍的存在。\"
“但他對於清軍的威脅和野心他顯然是無知的,即使知道,也沒有做出任何相應的準備。\"
“他最初招降吳三桂之後,僅僅是派明朝降將唐通的八千人去接管山海關,對於擁兵二十萬,即將以傾國之力入關的清王朝,他根本沒有想過。\"
“對於擁兵二十萬,即將以傾國之力入關的清王朝,他根本沒有想過。\"
“如果占領京城之時的李自成能夠看到這個威脅,著手加強東北乃至北方的防務,大順政權就算要敗,也不至於僅僅四十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