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鑄造(2 / 2)

趙誌寬使用的這種化鐵爐是從元代就開始使用的三節爐,這種爐子由上爐身、下爐身、爐缸共三節疊合而成,因為結構較簡單,易於維護,在元代至49年前被大量使用。不過這種爐子因爐身低,燃料消耗多,在後世已經被淘汰,後世的化鐵爐都使用更加節省燃料、汙染小的衝天爐。

趙誌寬用的圖紙當然比元代的三節爐要先進,經過後世技術員的改良,在下爐身加了鼓風電機,用來提供充足的氧氣,不過趙誌寬現在手中可沒有電機,自然這一點就省略了,沒有電機隻是產量有些小而已,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影響。

趙誌寬帶著人按照圖紙施工,在兩天的時間裏就把化鐵爐建成了,等王鐵匠將翻砂模具完工後,化鐵爐這邊正好也完工了。

王鐵匠看到新建成的化鐵爐,不免感歎道:“師父,還是您老手藝好,這化鐵爐這麼大,一爐能出一千斤生鐵吧?”

化鐵爐的出鐵量與爐缸成正比,趙誌寬原本可以建成2噸的化鐵爐,但他想這麼多鐵水沒啥用,自己還沒有大規模建煉鋼廠,目前一千斤的已經夠用了,所以趙誌寬將爐缸縮小,現在一爐可以最多可以出一千五百斤的鐵水。

趙誌寬看王鐵匠已經將翻砂模具搬來了,既然自己這邊化鐵爐已經建成,那就不等什麼黃道吉日了,直接開始施工。

熔煉生鐵的步驟可比煉鋼簡單多了,先將一定量的煤炭裝入爐內作為底焦,它的高度一般在一米以上。

點火後,將底焦加至規定高度,從風口至底焦的頂麵為底焦高度。然後按爐子的熔化率將配好的石灰石、金屬爐料和層焦按次序分批地從加料口加入。

在整個開爐過程中保持爐料頂麵在加料口下沿。經風口入爐內的空氣同底焦發生燃燒反應,生成的高溫爐氣向上流動,對爐料加熱,並使底焦頂麵上的第一批金屬爐料熔化。

熔化後的鐵滴在下落到爐缸的過程中,被高溫爐氣和熾熱的焦炭進一步加熱,這一過程稱為過熱。隨著底焦的燒失和金屬爐料的熔化,料層逐漸下降。每批爐料熔化後,燃料由外加的層焦補充,使底焦高度基本上保持不變,整個熔化過程連續進行。

爐料中的石灰石在高溫爐氣的作用下分解成石灰和二氧化碳。石灰是堿性氧化物,它能和焦炭中的灰分和爐料中的雜質、金屬氧化物等酸性物質結合成熔點較低的爐渣。熔化的爐渣也下落到爐缸,並浮在鐵水上。

三節爐最高能達到1400度左右,再往上就需要提高添置設備了,按照三節爐的構造無法在提高溫度,所以爐內的鐵水呈現一種暗紅色。

王鐵匠看到鐵水,叫道:“師父,差不多了,可以灌模了!”

趙誌寬點頭,指揮工人小心的將爐身傾斜,將鐵水緩慢的倒入開口的模具中。過了半個時辰,模具表麵不在發紅,趙誌寬讓工人小心的將沙模去掉,露出裏麵銀灰色的鑄造件。

這時候的鑄造件溫度已經降到二百度左右,邊上工人小心的將水灑在上麵,為鑄造件降溫。等溫度降的可以接受了,趙誌寬才上前仔細觀察這個穿越來鑄造的最大鐵件。

整個鑄造件成銀灰色,完全是按照趙誌寬圖紙的模樣來的,除了一些邊角有毛刺外,模樣做工都十分完美,最起碼趙誌寬用肉眼沒看到有裂開的地方。

邊上的王鐵匠上看下看,然後欣喜的說道:“師父,您有這一手可以威震兩廣了,徒弟聽說就是在廣府,也沒有幾個人能一次鑄造上千斤的東西!”

趙誌寬知道王鐵匠在拍自己馬屁,不說別的,明軍的紅夷大炮就是廣東製造的,那家夥一門都有兩三千斤重,總不會是用車床車出來的吧!

這時候麵前的鑄造件早已經涼透,趙誌寬拿了一個錘子上下都敲了敲,發現裏麵並沒有明顯的沙眼與氣泡,要知道鑄造件不可避免的就是沙眼與氣泡,如果火炮裏麵有了沙眼,使用久了難免會炸膛。但麵前這個是軸承,按照趙誌寬設計的圖紙,球磨機轉速在每分鍾15轉到30轉,就算軸承裏有沙眼也能承受住,所以這次的鑄造還算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