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重磅級合同的簽署,立馬挑動了法國人敏感神經,他們可是親眼見證大洋帝國陸軍裝甲部隊在北美大陸上一路馳騁,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威風氣概。
德國人購買這麼多裝甲武器要對付誰?
這特麼還用說嘛,用腳趾頭想想也是來對付法國人和英國人的,簡直把法國人氣炸了肺。
原本是法國人先談的交易遲遲定不下來,這是因為法國內部已經開始研發坦克,他們研發的有偵察坦克,突擊坦克和巡洋坦克三種,而且取得了不小的進展。
在1903年時候,法國人就將75毫米火炮裝在了一台拖拉機上麵,為法國陸軍做演示,可惜得到的回答非常冷淡;
這是一種昂貴而又愚蠢的玩意兒,有這筆錢不如多購買6門大炮或者100挺機槍,簡直是敗家子。
然而,北美之戰極大的改變了法國陸軍的看法,依法國強勁的工業生產和研發能力,搞出屬於自己的坦克隻是時間問題。
所以,法國人並不是真心想要買,而是想取巧得到幾輛樣車借鑒一下。
法國施耐德公司將霍爾特拖拉機改造成火炮牽引車,這在法國軍方看來就是絕佳的合作夥伴。
到了1910年9月中旬,第一輛樣車正式下線。在向法國總統展示後隨即就獲得了400輛的訂單,這就是“施耐德”CA1坦克(CA在法語裏麵是突擊車輛的首字母縮寫)。
這輛坦克可謂是徹徹底底的貫徹了埃斯頓火炮運載車的思路,整車看起來就像是在一個拖拉機底盤上麵安裝了一個大大的金屬箱,為了方便切割鐵絲網,車體前部安裝了一個大大的金屬切割具。
為了方便跨越壕溝,其形狀類似於船首。
這輛大家夥的正麵裝甲為17毫米,長度足足有6.32米,重量為14.6噸,一共有6名乘員(包括一名車長兼駕駛員,一名發動機管理員,一名裝填手,一名炮手,兩名機槍手)。
和厚重的體形相比,其動力係統就顯得很是可憐,一台柴油機隻能提供70匹的馬力,最大速度為8公裏每小時,每行駛50公裏就要停下來加一次油。
這些數據雖然都比不上獵豹中型坦克,但畢竟是自己的親兒子,而且法國軍方對坦克的移動速度要求也不高,作戰思想很保守,隻要能夠伴隨步兵進攻就行了,用不著獵豹坦克那麼快的速度。
法國還有一款突擊坦克“聖沙蒙”,該坦克可以搭載9人作戰,搭載法國引以為傲的75毫米火炮和90發彈藥,但是十分笨拙,而且射界狹窄。
法國第3款坦克是輕型坦克,從該坦克的設計構想上麵就可以看出其先進性,自重不超過4噸,擁有一座360度旋轉的炮塔,裝備小口徑火炮或者是輕機槍,時速不能小於10公裏每小時,防禦能夠抵禦一般輕武器的攻擊。
正是因為擁有底氣,所以法國人購買的態度相當敷衍。
軍方認為有那麼多錢去采購昂貴的獵豹坦克,不如將大筆訂單留在法國,這將創造很多勞動機會,整個軍工產業鏈都會大大受益。
像法國這樣的陸軍大國和強國,僅靠購買武器顯然是不行的,必須要擁有自身的強勁研發能力和生產能力。
這樣一來,采購獵豹坦克的提議自然流產了。
反倒是奧匈帝國白得了一筆美國戰爭賠款,轉手就送到了大洋帝國手上,從這裏購買現成的一批坦克裝甲車,用於當前熱點的巴爾幹地區。
對他們來說,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隨時有可能爆發戰爭,還是買一批經受過戰爭檢驗的裝備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