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隨著帝國疆域的擴大,經濟的迅猛發展,經濟總量相較於1900年翻了兩番,1909年經濟總量已經突破百億美元大關,正式超過了英國,僅次於德國,米國而位居世界第三。
應當看到
米國在戰前的經濟總量極為龐大,無論鋼鐵總量還是經濟規模,都超過排行第二的德國和排行第三的大洋帝國兩者相加的總和還多,工業化指數達到126,遠遠超過世界各國。
經曆殘酷的戰爭摧殘,國土肢解,工農業生產遭受巨大打擊,米國經濟在短時間內迅速萎縮一多半,這讓德國有機會站上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好好風光了一把。但這也僅僅是1909年和1910年兩年的事兒。
戰爭結束後
米國經濟迅速恢複,跨大西洋貿易呈現筆直地上揚曲線,從戰爭創痛中走出來的米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恢複。
不出意外的話,1911年的經濟統計數據中,米國將再次反超德國站上世界第一的寶座。
羊毛戰爭中先後獨立的北方聯邦,加利福利亞共和國,德克薩斯共和國,弗吉利亞共和國共計10個州,約占原本領土的24.7%,也就是說,米國聯邦在戰爭中損失了1/4的領土, 損失了1/3的國民經濟產出,人口從8900萬劇減至5400餘萬。
客觀的說
戰爭對米國造成了難以想象的巨大傷害, 尤其是五大湖重工業密集地區遭受洗劫之後, 鋼鐵, 化工,造船, 機床及設備製造業攔腰被砍了一刀,短時間難以恢複。。
但米國畢竟重工業基礎還在,以東海岸北方和五大湖地區為主的工業密集城市實力猶存, 在戰後的和平環境中迅速恢複,這比農業經濟快許多。
戰後,米國對聯邦軍進行了重組,改組為米國陸軍,采取“引進來, 走出去”的辦法, 聘請了很多來自歐洲的軍事教官, 並且派遣大量留學人員前往英德法洋等國留學, 大力提高軍事指揮水平。
由於戰爭條約對米國陸軍規模有嚴格限定,所以, 戰後米國加強了民兵組織, 參加定期訓練的民兵人數多達120餘萬,在新墨西哥州地區與日軍發生摩擦的就是地方民兵組織。
對於這種打擦邊球行為,盟國也沒有辦法解決。
所以,帝國在北方聯邦保持相當程度的兵力威懾,就是一個必要的選擇。
短期來看;
隻要米國不發展海軍,就不會觸動帝國敏感的神經出手予以打壓。一個失去海岸防禦能力的米國, 就是有一千萬陸軍都沒用, 隻會被牢牢困死在北美大陸。
“……
從保護北方聯邦國防,鞏固鹽湖城前線要塞,維護友邦邊境安全角度來看,在5~10年內,帝國駐紮在北美的軍隊不應少於26萬人,是最低限度的要求。”李栓柱元帥滔滔不絕的說了一個多小時,端起茶杯來喝了一口以後,繼續接著說道;
“這其中弗吉尼亞共和國約6萬,北方聯邦約20萬,至少應該保證2~3個裝甲師,兩個重炮師, 6~7個快速反應步兵師, 以及4~5個守備師的陸軍規模,才能切實維護帝國利益。
除此之外
帝國廣袤的疆域應該保留5~6萬的快速機動部隊,不少於15萬人的守備部隊,再加上皇家禁衛軍所部,兵力總規模應不低於30萬,再加上陸軍航空兵和坦克實驗部隊,兵力應在59萬至60萬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