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正是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發動戰爭的充足底氣,他看到了米國海軍艦隊22艘戰列艦的強大陣容,看到了大洋帝國11艘戰列艦實力。
從紙麵上看,米國擁有兩倍的絕對優勢。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唯一算漏了的是戰鬥力,米國陸海兩軍高層指揮官拉垮的能力,成為戰爭中影響勝負的重要因素。
米國海軍犯了與俄國人一樣的重大失誤,那就是跨洋遠征、逐次投入兵力,然後被大洋帝國皇家海軍好整以睱的一口一口吞下,最終導致全軍覆沒。
等到大洋帝國遠征軍登陸西海岸,以米國聯邦軍孱弱的能力,根本無法負擔起數以十萬計大兵團作戰的指揮和調度能力,更遑論與帝國遠征軍正麵交鋒,於是一敗再敗,輸得一塌糊塗。
在整場戰爭中,米國強大的經濟和工業能力完全沒有體現出來,就被打的丟盔棄甲,投子認輸。
所以說,米國的強大戰爭能力完全沒有體現出來,就被一巴掌燜熄火了,這場戰爭輸的非常冤枉。
以戰前米國的各項經濟指標而言,都居於世界前列。
1908年,米國的生鐵產量為2646萬噸,鋼產量2880萬噸,煤產量4.2億多噸,石油產量2億桶,全部位居世界首位。
上述生產能力在戰爭中遭受重創,1910年的產量幾乎攔腰甚至隻有原本三分之一,尤其是在石油產量上,加利福尼亞共和國一家就占據1.1億桶,占據米國原本石油產量的一半還多。
加上戰爭影響,讓米國1910年的石油產量急劇萎縮到3500萬桶的水平,隻是戰前的六分之一。
與此同時
大洋帝國皇家基金大力投資鋼鐵和煤礦生產,促成了1910年度生鐵產量1400萬噸,鋼產量2000萬噸,石油產量1.4億桶的巨大躍升,在石油產量上已經超過米國躍居世界第一。
大洋帝國是世界汽車工業的發源地,到1908年汽車產量已經上升到57萬輛,汽車保有量方麵,1908年大洋常國擁有119萬輛私家車,米國擁有66萬輛,而英、法、德、意、加拿大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私家車加起來才32萬輛,連大洋帝國的三分之一都沒到。
正是依托著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造船業和設備製造業比翼齊飛,大洋帝國的鋼鐵工業產量有八成以上都用於自身經濟發展,發展勢頭比德國更加強勁。
客觀的說,這是掠奪了米國的氣運。
在五大湖地區拆解的數千家工廠豐富並完善了大洋帝國總共41項大工業門類,同時令北方聯邦站在一個很高的起點上,生產的工業產品源源不斷的輸往歐洲市場,填補了五大湖地區的產量空白,並成為其最大的競爭對手。
下一步,1911年初,大洋帝國內閣將進行換屆選舉。
以致公黨新黨魁張立為首的保皇黨力量,在新一屆選舉中占據了優勢,若是不出意外,將取代已經執政兩屆的現內閣,成為帝國皇帝李福壽新的有力臂助。
這一切,都在李福壽的掌控中。
從1911年起,由於北美戰爭帶來的巨額戰爭賠償充斥國庫,財政空前的富裕,大洋帝國將進行史上規模最大的基建工程,範圍涵蓋城市建設,公路,鐵路,橋梁,碼頭,水壩,農田水利設施等等,預計總投資將高達15億金洋,為期5年。
與此同時
以皇家基金為首的大型機構將在國內工業領域進行大手筆投資,力爭通過3~5年的時間,將鋼鐵,煤炭,橡膠,有機化工,機械產業的產量增加2~3倍,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相關領域大規模的投資,將創造數百萬個工作機會,進一步提升帝國工業化指數,強化工業生產能力,帶動經濟發展更上一個新水平。
從1911年到1916年
這5年將成為帝國大興土木建設的黃金時期,每年獲得的巨額戰爭賠款投入基建中迅速轉化為國力,將會極大加強帝國實力,以應對世紀初的變局。
從目前來看
米國工業經濟在戰爭中遭受嚴重摧殘,短時間內無法恢複到戰前水平,由於背負著重債,帶著鐐銬跳舞,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大量市場被大洋帝國企業占據。
即便第一次世界大戰如期爆發,米國由於生產能力的限製。不得不眼睜睜的看著大量訂單流向大洋帝國,痛失經濟迅速恢複的好局。
由於背負著巨額戰爭賠償,米國經濟被插上了一根管子日夜不停失血,在未來可以預期的10至20年內,始終處於嚴重虛弱狀態,國家氣運大量流失,這才是李福壽願意看到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