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末盤點
相比較10年前,大洋帝國人均產值從105美元水平,一路高歌猛進迅猛增長到234.4美元,這代表著工業化的不斷深入,讓廣大社會民眾享受到了經濟發展的成就,實現了社會整體富裕。
在工業化深入的基礎上
大洋帝國湧現了一大批中產階層,人數高達1760餘萬,占據人口總數的1/4弱一些,尤其以帝國本土為主,這部分真實分享社會進步的富裕中產階層,是帝國穩定的基石,也是凝聚力的所在。
橫向對比來看
德國人均產值約312美元,美國人均產值約307美元,英國人均產值約226美元,法國人均產值約197美元,沙俄人均產值約69美元。
這個角度來看,大洋帝國的工業化水平已經相當高,人均產值也位居世界先進行列,已經超過了英國的平均水平,僅次於美德兩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而已。
這其中澳洲本土的工業化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人均產值356美元,單獨拿出來完全可以排在世界首位。
但問題是帝國疆域極其廣袤,不但擁有基本上踏入工業化的香格裏拉,婆羅洲,索馬裏和北方聯邦(暫未納入帝國疆域,暫未統計),還擁有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的莫桑比克地區和呂宋群島。
1898年占有呂宋群島之後,附帶著900多萬年均十五六美元的窮人,這幾乎占到當時帝國人口的1/4,一下子就把人均水平拉低了,那時候的人均國民產值隻有90~92美元之間。
12年過去了,呂宋群島的人口至今沒有恢複到鼎盛時期, 島上人口如今有730餘萬,其中86.5%都是華裔, 在實現人口結構巨大變化的同時, 背靠大洋帝國雄厚的國力和大筆的資金投入, 經濟依然實現騰飛。。
呂宋群島實現經濟騰飛依靠的是四大經濟作物,天然橡膠, 煙草,油菜和蔗糖,此外還有廣泛的輕工業, 比如建立在海洋捕撈業上的水產加工業,建立在豐富水果資源上的水果罐頭產業,以及飛速發展的造船業和由此興盛的附屬產業,比如以劍麻和棕樹為主的製繩業,大大小小的帆布廠, 錨鏈廠, 油漆廠, 鋼鐵製品廠等等。
發展出以馬尼拉, 奎鬆,八打雁, 中海, 望加錫等一係列重要城市,由於呂宋群島屬於皇室直屬領地,不但內務府曆年以來投入了大筆資金建設,分封在此地的皇室八大公爵也不惜代價投入,經濟發展自然是日新月異,每年都有不同的新麵貌。
到了1910年, , 呂宋群島人均收入從1898年的年均十五六美元騰空而起,達到了年均93.67美元水平,這是一個質的改變。
意味著呂宋群島在工業化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腳步,半隻腳已經踩在工業化的門檻上,當真可喜可賀。
另一處經濟較為落後的地區莫桑比克,在1900年時人均國民產值55美元左右,到了1910年增長大133美元水平,應該是很不錯的成績了。
之所以表現沒有呂宋群島那麼耀眼,是因為該地區總人口逾千萬,處於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後的非洲地區,工農業產品除了滿足自己自足需求之外, 周邊市場較小, 發展潛力不大,從一定程度上限製了莫桑比克經濟表現。
莫桑比克地區最主要的出口產品是棉布,幹果和農產品,尤其是大力發展的棉紡織業,占據整個莫桑比克工業產值的接近一半,生產的優質棉布暢銷亞洲,非洲和帝國本土,棉花田已經達到30萬英畝,年產皮棉數十萬噸。
第2次英布戰爭之後
從南非開普敦經過約翰內斯堡一路向北抵達首爾的鐵路開通,將南非與莫桑比克緊密聯係在一起,互為經濟發展縱深,不但極大的擴張了內部市場,而且帶來了旺盛的工業需求。
七曲市生產的各種優質工業品,通過航運送抵首爾市之後,在這裏改為鐵路運輸可以一直送到南非腹地,提供了更多市場需求。
從1911年開始的新一輪基建熱潮中,莫桑比克是重點發展地區之一,將要建設數以萬公裏的鐵路,公路,數千座橋梁,並且結合該地區極為豐富的水電資源,建設以超大型水庫為龍頭工程的數十座水電站,為工業發展和城市提供充沛電力。
要想富,先修路。
莫桑比克地區的基礎設施相當之完善,不但有縱貫東西的中央大道,讚比西大道,還有縱貫南北的馬拉維大道等動輒上千公裏的大型骨幹道路,而且橋梁,鐵道密布,碼頭眾多,各項基礎設施在整個非洲首屈一指。
但是這樣的基礎設施條件,也隻能在非洲稱王稱霸,放到歐洲和大洋洲國本土就不算什麼了,完全是小巫見大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