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聿鍵在基本政策上的轉變,仍然是值得稱道,聯合農民軍共同抗清是從隆武時期開始的。而事實證明,如果沒有大順、大西等農民軍殘部的聯明抗清,南明政權絕對延續不了二十年之久。
其次,朱聿鍵提出了消除黨爭、用舍公明的方針。登基前,任監國時,他就親自撰寫了“縉紳”、“戎政”、“儒林”三篇《便覽》。
其中說:“蓋國家之治,必文武和於上,始民兵和於下。不然,立敗之道也……”。
並說:“朕今誌在蕩平,盡去諸黨之名,惟在廷嚴說謊之條,在外正貪婪之罰。邇日在廷,似猶有不醒之迷,欲啟水火之戰,朕甚懼焉……”。
而隆武在用人取舍上力戒門戶之見,不咎既往,隻要參與抗清就量才錄用。在這一點上,隆武的見識比那些以正人君子自命的東林、複社骨幹人士要高明得多。
最後,朱聿鍵提出的施政綱略也有可圈可點之處,他是比較關心百姓的,為了減輕民間疾苦,他施政的一個重點是整頓吏治,嚴懲貪汙。規定“小貪必杖,大貪必殺”。
當他聽說被清廷逼迫百姓剃頭的軍民在向南逃難,遭到南明官軍誅殺時,特地下詔“有發為順民,無發為難民”嚴禁不分青紅皂白地濫施屠戮。這個政策同清廷的“留發不留頭”形成鮮明的對照,顯然更得人心。
至於朱聿鍵個人人品,在南明諸君之中,就更為罕見了。黃道周曾在一封信裏描述過隆武帝的為人,“今上不飲酒,精吏事,洞達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見也。”
登基之後,他仍然自奉甚儉,身穿土布黃袍,安貧若素。
這種皇帝,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絕對是一個明君的坯子,也遠比那些清史專家和那些為滿清洗地的所謂專家口中的清朝曆代皇帝要好太多了。
所以說,明史已經不可信,因為有太多清黑明,還有就是那些投降清朝的文人墨客,為了洗刷他們醜惡的投賣行為,刻意歪曲、誇大明朝的弊端,由此來美化他們“棄暗投明的壯舉”。
不得不說,他們是漢人王朝自南宋以來,最醜惡的一群敗類。
但他們成功了,至少現在,許多人都認為明末是政治醜惡、百姓貧苦的人間地獄。
可事實不然,就算明朝滅亡之後,在清軍南下占領江南之前,普通明人依舊生活富裕、安足。
朱聿鍵是個悲劇,按照某些清史專家的邏輯,明之所以滅亡而清之所以能建立,是因為明朝皇帝各個昏庸無能且生活奢侈、慵懶無比,而滿清酋長以及實際最高統治者各個英明神武生活節儉、勤政愛民。。。等等。
這些人把最高統治者的個人品德說成是決定一個王朝的最終因素,先不說滿清很多皇帝顯然是被這些清史專家誇大和抬高了,而明朝皇帝顯然被這些人貶低了。
就單說,如果一個帝國的命運完全有皇帝的個人品質來決定的話,那麼幹脆立個清教徒當皇帝算了。
事實上,朱聿鍵無論能力還是個人品質或者其政治方針都是不錯的,為何就最後失敗了呢?顯然有其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