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它原因”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朱聿鍵沒有掌控住任何一支可靠的、忠誠於他的武裝,甚至連魯王朱以海都有廖仲平這支武裝,可朱聿鍵沒有。
他的詔令,頒布到兩廣、贛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雖然得到承認,但僅僅是表麵上的承認,事實上各地還是自行其事。
如在福建朱聿鍵受製於鄭芝龍、鄭鴻逵兄弟,這兩個海盜兄弟根本就是把隆武當作自己手裏的旗幟而已,他們心裏完全沒有什麼民族複興的大義。
領兵在外的湖廣總督何騰蛟隻知利用隆武帝的信任把湖南和貴州東部視作自己的禁臠,威福自操。
廣西巡撫瞿式耜意在擁立桂藩,同隆武朝廷貌合神離。
總而言之,朱聿鍵基本上就沒有真心輔佐他進行複興的實力人物。
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年初,也就是吳爭崛起的這一時間段。
吳爭的崛起並不是他真正擁有了強大的實力所致,而是這個時間段,清清的多鐸、勒克德渾、阿濟格相繼撤兵向西北而去,南方清軍兵力空虛,而大順軍餘部同何騰蛟、堵胤錫達成聯明抗清協議,是湖廣兵力正盛的時候。
這才有了吳爭以區區梁湖衛所數千兵力崛起的奇跡。
朱聿鍵其實也看到了這一點,這也是他數次派使者前往紹興府,打算延攬魯王朱以海投效他麾下,共同抗清的目的所在。
隻是,朱聿鍵心比天高,卻命比紙薄,朱以海及紹興府群臣不理會他這茬。
這倒不能完全怪朱以海他們,按大明繼承的律法,朱聿鍵確實不能繼承大明江山,因為他是個“庶人”,而不是唐王。
這得從朱聿鍵襲封唐王後說起。
幼年的經曆,使得朱聿鍵嫉惡如仇,心性也有些偏激。
受封唐王後,朱聿鍵鋒芒畢露,在宗室換授等問題上與崇禎朝重臣多有衝突,得罪了不少人。
為了其父當年被毒死一事報仇,他竟在崇禎九年,杖殺兩位叔父福山王朱器塽、安陽王朱器埈(重傷未死)。
當年八月,清朝王爺阿濟格率兵攻打北直隸等地,清兵入塞連克寶坻,直逼北京,京師戒嚴。朱聿鍵心切,上疏請旨勤王,崇禎帝不許,他竟不顧“藩王不掌兵”的鐵規,私自招兵買馬,率護軍千人從南陽北上勤王。
行至裕州,被巡撫楊繩武上奏彈劾,崇禎帝勒令其返回。
明朝對藩王防備極嚴,依照明朝規製,藩王盡可在王府內享樂,惟獨不能興兵擁將離開藩屬。即使朱聿鍵動機純粹,仍使崇禎帝大怒,之後下詔將朱聿鍵廢為庶人,派錦衣衛把朱聿鍵下獄,改封其弟朱聿鏼為唐王。
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朱聿鍵並非唐王,而是個被廢的皇室子弟罷了。
不具備繼承宗廟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