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個中心思想,還是在鎮江的洪承疇千裏外上書清廷所致,不得不說,洪承疇確實被吳爭三次打怕了,他甚至想此生都不要再與吳爭交手。
清廷之所以采納了洪承疇的意見,一是清廷確實已經力有不逮,一時間調不出更多的軍隊,另外清廷確實也看重洪承疇,最後,洪承疇在清廷中的影響力也很大。從所周知,在降清的明臣之中,洪承疇的官位最高,這些降臣不約而同地團結在洪承疇身邊,這叫抱團取暖。
所以,當多爾袞下令,邊打邊談之後,其實長江沿線已經沒有實質性的攻防了,最多是兩岸岸炮象征性地對射幾輪,顯示一下威懾力罷了。
真正的戰場,就在平崗山。
這十來天中,多鐸從台州、溫州調來一萬六千援軍,此時他的手裏已經有了四萬大軍。
而平崗山寨,卻隻有一萬二千餘軍隊,當然,還有近萬百姓,其中壯丁數量在三、四千人左右。
兵力上明軍自然是劣勢,但平崗山寨的地勢,絕非靠人數能取勝的。
多鐸在這些日子也做了不少功課,他派出數十股斥候從周邊鄰接上山,欲圖自上而下,攻入山寨。
可問題是平崗山並不是一座獨立的山頭,它已經屬於四明山係,連綿不絕的山脈,根本不可能讓清軍找到可以偷襲突破的蹊徑,不僅如此,派出的數十股斥候,因迷路而找不到回來之路而失蹤的不少。
多鐸無奈之下,打消了取捷徑的想法,於是排兵布陣,決定正麵突破。
他將四萬大軍分成三部分,左右兩翼各一萬人從甬道兩側爬山而上,一萬人正麵突破,留下一萬多人組成預備隊,應對不測。
五月初四這一天,戰鬥猝然暴發。
人多畢竟力量大嘛,雖說甬道狹小,不足以讓一萬正麵進攻的清軍一湧而上,但甬道兩側的山體卻是可以容納大軍登山的。
明軍也不得不將重兵力部署在兩側山體上,因為一旦被清軍登上山頂,那就會將整個山寨暴露在敵人的俯視之下,那將是真正的滅頂之災。
而山體的防守,雖然明軍有自上而下的地形優勢,但困難也是不少的。
先不說密集的樹木,對滾石、擂木造成了障礙,連箭矢都不可以暢所無忌的通過,這同樣也給了敵人遮擋的可能。
多鐸所部署的正麵進攻倒成了佯攻,主戰場轉移到了兩則會山體。
首戰,明軍吃了大虧,敵人從山下湧上,明軍手中的軍械幾乎對其造成不了太大的傷害。
以至於最後不得不全軍從陣地現身,向下衝鋒,才將第一波敵人趕回山下林中吃土。
由此,半天時間,明軍付出了千人的傷亡。
短暫的休息時,在得知敵人準備從兩側山體進攻之後,陳勝等人聚在一起緊急商議。
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派人力把樹木鋸倒就是,可問題是敵人不可能給自己這麼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