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12滿江紅遊學(2 / 3)

上午去景點玩,下午到北京圖書館及相關大學圖書館去查資料。

其實,孟繁英主要是陪著張天嬌查資料。自己的畢業論文是以科研課題為基礎的,相關資料已經掌握的非常充裕了,適當補充點,再涉獵些期刊雜誌裏的新觀點,也看些英文期刊,倒過得充實自在。

在北京的時間過得飛快,張天嬌的資料基本查完,北京的景點也基本逛完。去了長城、故宮、頤和園、香山。

然後買了去宜昌的火車票,在那裏乘船遊三峽。

要趁著三峽大壩還沒有建起來,考察一下雄奇壯麗的峽穀,以及將被埋在“高峽出平湖”下麵的旅遊景點,看了白帝城、張飛廟等。

乘遊船到了重慶後,與直接乘飛機來的曲老師彙合。在重慶的一所師範大學參加了國際第四紀地質學會議。

隻是這個會議名為國際會議,實際上沒見到一個外國人,隻宣讀了幾篇外國人的學術論文,據說,該校的領導很不滿意。

沒有金發碧眼的外國人參加的國際會議,是有點怪怪的,仿佛畫龍沒有點睛,靚女沒帶美瞳,失去了很多誘惑力。

與會者都感覺會議的檔次降低了,沒趕上國際潮流。

崇洋媚外的心理好像在每個國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紮下了根。

不過,倒也少了那種用蹩腳英語交流的尷尬,張天嬌的英語也沒派上用場。

在重慶開了三天會,一天多雲,兩天下雨,居然沒體會到火爐的熱,也是令人遺憾。不過“空山新雨後”的感覺倒是很爽,孟繁英陪著張天嬌遊覽了重慶市區,體驗了山城感覺。

會後組織的考察才是重頭戲。之所以在暑假舉行,估計就是為了趕在長江三峽大壩建起前,吸引各地的參會者來旅遊,組織者還能掙點?也未必可知。

三輛大客車組成車隊,不隻有教授、研究生,還有家屬,一起從重慶向九寨溝進發。

當時還沒有高速公路,但也許有也不會走。因為專家學者們要從專業的角度進行考察,研究第四紀以來的地質情況,包括岩層走向、斷裂構造、地表地貌、水文水係、植被覆蓋、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的成因發展情況。

從重慶出發,沿嘉陵江逆流而上,再走嘉陵江的支流白水江,就到九寨溝了。沿途經過南充、廣元、劍閣、文縣。

充分領略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奇絕險要,也看到了甘肅“山上沒有樹石頭少,莊戶人的口子過不了”的荒涼景觀。

九寨溝絕對有著一種令人驚訝的美豔。

那碧藍澄澈、明麗見底的湖水,竟然是分層次、分角度的;那飛珠濺玉、奔騰跌宕的瀑群,居然是按畫幅、按層疊出現的。

九寨溝的美豔自不必說,但地質學教授和研究生還能從另外的角度來看:

這片高山湖泊群,乃是一片從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地帶,複雜的地質環境,碳酸鹽的廣泛分布,褶皺斷裂的充分發育,強烈的新構造運動,造就了多種多樣的地貌,發育了大規模喀斯特作用的鈣華沉積,也造就了九寨溝的絕美景觀。

黃龍寺更是有著一種令人稱奇的嬌媚。既有“深山藏古寺”,“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又有迂回周折、層層嵌砌的彩池。讓人不由不“驚歎世上竟有如此仙境,盛讚人間也有王母瑤池”。

但在地質學教授和研究生的眼中,更感興趣的是:

那出露於地表並發育完整的石鍾乳河槽、梯池、台地景觀的形成機理。以及海拔5588米的岷山山脈主峰雪寶頂,及周圍廣泛發育的第四紀冰川遺跡。

如果沒有高踞於雪寶頂高峰之上的現代冰川這座天然固態水塔,如果沒有冰川融水穩定地為景區內鈣華泉的形成,為森林植被的繁衍生息提供最基本的水源保證,黃龍的鈣華泉池就不會有那麼的完美,森林也不會有那麼的茂密。

原來,所有的石頭、植被、山河都是會說話的,滄海桑田的巨變、冰川氣候的變遷、自然災害的預警,都明明白白地寫在那裏,隻在靜靜地等待著能讀懂她的人的到來。

張天嬌帶了相機,這樣的美景早已陶醉了,各種角度、各種方位的取景,把孟繁英忙得不亦樂乎。尤其是穿上藏族服裝的張天嬌,更是長袖善舞,阿娜多姿,也為美景增色不少,引來許多遊人欣賞的目光。

九寨溝和黃龍寺的美景得到了孟繁英和張天嬌的一致好評。對景點的最高評價應該是:“沒看夠,還想再來!”

兩人約定,以後要在秋冬季節再來個故地重遊。

回程順岷江而下,充分體驗了什麼叫“岷江天險”。沿途經過鬆潘草地、茂縣、汶川,繞行龍門山,到都江堰,最後到成都。

在回成都的路上,幾位教授不無擔憂地討論起自然資源的保護問題。都在擔心掠奪式開發造成的嚴重後果:

六七十年代是砍伐森林資源,九寨溝是幸運的,在那個刀斧齊下森林蒙難的時代,由兩位伐木工人偶然發現,才得以保存下來。

現在是建水電站開發水力資源,岷江的上遊還是水流喘急的,但中下遊就被水電站截流,有的地方甚至斷流了。這對植被、動物的分布都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