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2 / 3)

但在樓市火旺的時候,炒樓花幾乎是一夜暴富的代名詞。比如1986年的香港,地產業自從走出前途危機之後,迎來了第一波大升浪。當時港島柴灣的大型私人屋邨杏花邨,首期推出了448個單位發售。已有大批買家,包括代人排隊者、炒家和公司經紀,在開盤前8就開始大排長龍、日夜輪候。

其中有一家人爺孫三代六個人齊齊上陣去排隊,最後成功的拿到了五張購樓申請表。而這家人剛拿到申請表,就立刻有人圍上來想要收購。最終,這些空白的購房申請表,以每張4萬港幣的價格被炒家收購,也就是這一家幸運兒隻花了一個星期就淨賺了0萬港幣。

而實際上,他們相比於真正的炒家,其實隻賺到了一個零頭而已。因為杏花邨的房價在開盤後不到一個月,就算是最的戶型價格也至少上揚了0萬。也就是之前的炒家花0萬收購的5張申請表,隻需交錢買房後等一個月,就能收獲至少10的淨利潤。

正是因為炒樓一轉手就可以賺幾十萬甚至過百萬的收入,以至於讓香港社會從八十年代迅速形成了,一鋪定輸贏、贏了就發達的賭徒心態。辛苦工作賺錢的人,活得遠沒有那些不務正業的投機者來得好,這種巨大的挫敗感對整個社會來是一種巨大的傷害。

在以前,香港雖然也有部分有識之士意識到了,投機樓市給香港社會帶來的隱患。但香港各大地產商強大的影響力,讓這些異議之聲根本翻不起浪花。地產公司一直以來都是香港各大報紙、雜誌最大的廣告金主。

幾乎每個樓盤發售之前,開發的地產商都會購買整版、整版的版麵用來刊登售樓廣告。所以為了不得罪這些金主,各家報紙、雜誌的主編們,自然不願意刊發不利於樓市的文章和觀點。

因為對地產公司來,香港樓市被炒得越火,他們賺得就越多。所以許多公司甚至還在暗地裏與炒樓者配合,捂盤惜售,進一步加劇購房者的恐慌,然後再順勢提高售價,攫取更多的利潤。

而這一次則不同,李軒旗下的電視台和報紙,勇敢的打響了第一槍。雖然東方集團本身並不涉足房產業,但它的實力足夠與香港的那些大型地產公司相抗衡。

正當其他人準備欣賞一場“財神李大戰地產佬”的龍爭虎鬥大戲時,有著“地產超人”之稱的李嘉城,卻突然接受了《信報》的獨家專訪,並在采訪中讚同了“香港樓市供需失衡、造成樓價非理性上漲”的觀點。

整個香港傳媒界頓時一片嘩然,要知道“李超人”的強硬可是出了名的。以前曾有一家香港報紙刊登調侃李嘉城的花邊報道,結果李嘉誠知道後立刻指示長實集團,以撤回廣告合同、永久封殺相威脅。最後這家報社隻好向李嘉城低頭,開除了那邊撰寫花邊報道的記者。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前車之鑒,香港的報刊雜誌上,幾乎找不到關於李嘉城和長實集團的負麵報道。而相比之下,李軒對媒體就寬容許多。隻要不是惡意汙蔑中傷,或者是曝光他孩子照片等提前禁止過的行為,李軒對其他圍繞他的花邊新聞都是一笑置之。當然,真要是有記者敢突破底線把他惹怒,李軒也絕對會讓他後悔沒有提前轉行!

一個李嘉城就足夠讓香港的傳媒界心翼翼,要是香港所有的地產大佬聯合起來,足夠與“財神李”大戰三百回合。要知道拿香港的房價開炮,無疑是戳中了整個香港地產業的痛腳。因為房子永遠都是越漲越好賣,越跌越賣不出去!

但是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李嘉城這個香港最大地產公司的老板竟然出人意料的反水了,這讓一場原本該火星撞地球的大戰根本沒掐起來。而隨後,新鴻基的郭德勝、恒基的李昭基、九龍倉的包俞剛等人也先後出聲,讚同了李嘉城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