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己才是麵對嫉妒應有的態度,不管是嫉妒他人還是被他人嫉妒,最好的方式就是努力提高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告別嫉妒吧,把用於嫉妒別人的時間都用來提高自己,放寬心態,莫讓嫉妒再傷害他人、損害社會、貽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你需要幫忙嗎,你一定需要——好為人師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在生活中,確實有許多人比自己有經驗、有學問、有想法,許多意見值得我們參考,可以成為我們某些方麵的老師。這些人將自己的看法喋喋不休地說給別人,覺得別人這裏做得也不對,那裏做得也不好,認為自己說的才是正確的。習慣於自詡為高人、行家、長者、過來人,因此總是忍不住想要去幹涉別人。好為人師的人內心大概都覺得自己在某方麵很有經驗、很有心得、自我欣賞。結果讓人反感,因為誰也不願意別人總是對自己指手畫腳。
一隻老山羊覺得自己活了這麼久,見識過大風大浪,閱曆豐富,凡事它都愛插嘴,給別人意見,講些大道理。有一天這隻老山羊正悠閑地在河邊散步,看見一隻口渴的烏鴉在河邊飲水,便說:“你隻顧在這裏喝水,卻完全不知道提高警惕,如果狐狸過來,你的小命就丟了。”然後,又嚴肅地講了許多道理。烏鴉笑說:“謝謝,我會小心,多虧你提醒。”老山羊說完看見烏鴉還是沒有動地方,於是老山羊又開口了:“趕緊走呀,我說的你怎麼不聽呢,一會兒狐狸出現了你跑都來不及了。”烏鴉無奈隻好飛走,老山羊這才離開。結果,老山羊剛轉身走開,烏鴉又飛回來對身邊的鬆鼠說:“依仗自己胡子長就冒充什麼都懂,自己那麼有經驗它的孩子怎麼能在這裏讓狼給吃了呢?”
好為人師者總是以教導者的身份自居,總是一副自己很懂的樣子,在別人不需要的情況下,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就像這隻老山羊一樣。好為人師者表麵似乎是“助人”,大有救人出水火的高人形象,實則是幹涉別人,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每個人不論年紀如何、地位高低,都會有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和思維方式。所以,對待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即使你有經驗、自認聰明,你也不能要求別人都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你可以向別人說出你的想法、建議,但絕不能強行幹涉別人,是否采納你的意見是別人的自由,不要強人所難,否則就是自尋煩惱。
舒克是一家廣告公司的經理,從事這個行業近10年了,平時他對工作非常認真。他不但對自己的工作一絲不苟,對下屬的工作也是緊抓不放,他覺得下屬的工作沒有他的指導總是會出錯,“你應該這樣做”“這個圖應該放在這兒”,不管什麼工作,他都要教員工怎麼做,不然就放心不下,就連不在公司時也要給下屬把工作都麵麵俱到規劃好,並要求其嚴格按照他的指示完成。時間久了,下屬對他這種霸權主義的管理方式很不滿。員工們無法按照自己的方式工作,覺得許多創意發揮不出來,工作進行不下去。這位經理不但在本部門裏充當大家的“老師”,竟然還到別的部門當起了老師,常常對其他部門同事的工作指手畫腳,告訴別人這裏應該這樣,那裏應該那樣。他覺得自己從業這麼多年,經驗豐富,應該多給別人提提意見,而且最折磨人的是,如果他發現別人並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他就會質問別人:“為什麼你不采用我給你的建議呢?那樣效果會更好的。”一開始,別人會找一些委婉的借口,後來便不再給他麵子了。有一次,當他又對別人的工作指手畫腳時,別人生氣地說:“既然你這麼能幹,那你去做好了。”久而久之,大家都很煩他,他覺得別人不理他是嫉妒他的才華。雖然他工作很努力,但在人際關係上,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工作效果一天比一天差。時間長了,上司就以他工作不力的名義摘去了他經理的頭銜。
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遇上一些好為人師的人。他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正確的、聰明的,別人是錯的和愚笨的。這些人大多在潛意識裏都喜歡教導和指點別人,大概那是一種很美妙的感覺,而每個人的潛意識裏又都不願被別人指點。世界是複雜的,每個人的境遇也是千變萬化的,別人是無法了解全部的。在這種情況下想當然地加以指點,結果往往導致聽者的感覺是:“這哪跟哪啊?牛頭不對馬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