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軍是個十分貪玩的孩子,從上高中開始就經常跟一群朋友上網泡吧,時常玩到很晚才回家。開始時媽媽耐心地勸他,希望他別整天上網,太耽誤學習。開始時還起點作用,說的時間久了,一點效果也沒有了。有一個周末,小軍又去網吧玩,玩得高興,忘了回家的時間。等想起回家的時候,發現天已經黑了。他心裏也覺得這樣做很不對,想回家後立刻向父母承認錯誤。回到家,他進門剛要說自己錯了,爸爸不由他說,上來就是一頓罵:“整天不好好學習,就知道上網,都學壞了,以後沒什麼出息……”小軍聽完爸爸的話說:“誰說上個網就學壞了,你們這是偏見,我就上網就沒出息了。”說完後他摔門離開家,不但沒聽爸爸媽媽的話,反而去網吧的次數更多了。
父母的“苦口婆心”,表現在對子女的弱點、缺點、過失和錯誤,進行沒完沒了的規勸、數落、指責和訓斥等。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對孩子的批評一定不能超過限度,總抓著一個錯誤不放。反複對同樣的錯誤說教隻會讓孩子不耐煩,甚至會和家長對著幹,最終讓孩子產生厭學的心理。即使孩子犯了錯誤,指出其問題,適當管教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換一個角度和方法與孩子溝通,不要使用帶有人身攻擊或故意打擊的語言。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各種磕磕碰碰在所難免,這時需要家長給予及時幫助和鼓勵,用鼓勵的方式教導孩子改正身上的錯誤,要遠遠好過你用犀利的語言橫加指責。
許多家長和老師習慣用命令的口氣對孩子說話:“我說話你聽到沒有”“快學習去”“不要看電視了”,等等。這樣的語氣即使孩子按照你說的話去做了,也不會從心裏意識到他應該這樣做。尤其是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剛剛產生了獨立意識,他們感到自己已經長大了,可以隨著自己的意願處理事情,並且希望別人像尊重成年人一樣尊重自己,不希望他們被過多幹涉。如果老師和家長幹涉過多或是太嚴格,加之麵對學業和人際關係的壓力,逆反心理往往比較突出。所以當家長數次用命令似的語言對孩子說話時,孩子被“逼急了”會公然和家長對抗。倒不如家長和老師換一種方式,用一種商量的語氣和孩子說話,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而避免逆反心理的產生。
強強是班上的搗蛋鬼,學習也不好,還總是帶頭調皮。父母和老師都拿他沒辦法,不論你怎麼說他,他都無動於衷,發展到後來就在班級公然和老師頂嘴。強強口中總是說:“我偏要這樣,你能把我怎麼樣?”天天聽老師和父母批評的他說:“我都對他們有抗體了。”新的學期開始了,新的班主任對各個學生做了家訪,強強的父母向老師反映了孩子的情況,並要求老師對他嚴格一點。這個老師搖搖頭說:“強強這樣的年紀和心理,一味的批評和管教更不適合,我們換個方式和他溝通,可能效果更好。”老師給家長提出了一些建議後離開了。強強第一天回到家後就發現了父母態度上的變化,不再像以前一樣隻問問學習情況,然後就是嘮叨,而是對孩子說:“你長大了,我們相信你能夠管好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希望你和爸爸媽媽說。”他到了學校後,還是會調皮搗蛋,新的老師不但沒言辭犀利地批評他,反而對他說:“往往淘氣的孩子都很聰明,我覺得你在新學期裏會有好成績的,你不會讓大家失望的。”家長和老師教育方式的轉變消除了強強以往的逆反心理,所以,他願意聽別人的意見改變自己。有些家長和老師批評學生之後,過了一會兒,又擔心孩子聽不進去,接著重複批評了對方一次……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批評、吹毛求疵、嘟嘟囔囔、喋喋不休會使孩子極不耐煩,容易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
逆反心理不僅孩子會有,人人都會有。心理學家費尼·貝克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在兩個男士洗手間裏做實驗,都掛上禁止亂寫亂畫的牌子。其中一個衛生間掛著的牌子寫著“嚴禁胡亂塗寫”;而另一個衛生間掛的牌子上麵使用的語言柔和多了:“請不要胡亂塗寫。”然後調查兩個掛牌子的洗手間裏被塗寫的數量。結果掛“嚴禁胡亂塗寫”看似是必須遵守的命令,但是反而這個洗手間被塗寫的情況更加嚴重。過度的行為不但不會起到想要的效果,反而刺激人們的逆反心理。過度的事物就像放多了鹽巴的菜,不僅不再鮮美,甚至苦得發澀。說話做事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