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原來是這樣啊(2)(1 / 3)

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見超限效應:比如老婆每天說老公不要在屋裏亂扔東西,可能起初幾天還管用,過了一段時間,老婆的嘮叨便失效了。時間久了,老公會產生逆反心理,隨意亂放。母親反複讓孩子別看電視了,可孩子拿母親的話當作耳旁風,趁媽媽不注意還是看電視,即使媽媽強行關了電視,讓孩子回房間,他也不會回去學習而是做其他的事情。一個員工遲到了,領導批評他懶散,而且動不動拿他那一次遲到說事,開會的時候還當眾批評他,不想這位員工是不遲到了,可是工作更拖拉懶散……

這些場景反映的就是超限效應,當一個人犯了錯誤,周圍人輪番對其進行批評教育,以至於他雖然認識到了錯誤也因為反感而不願意改正,依舊我行我素,甚至“破罐子破摔”。即使希望別人能改正不好的習慣的願望非常強烈,但如果不注意方法,忽視了被批評者的感受,也隻能落個“事倍功半”的悲慘境地。

有位非常能言善辯的演講者,正在台上激情洋溢地演講著。開始時台下還座無虛席,由於演講家一時興起,說起來收不住了,本來40分鍾的演講拖了一個小時還沒結束,讓人非常乏味。台下的聽眾陸續離開了,再後來由於他的演講過於冗長,台下僅剩不多的聽眾也離開了,一個半小時後,台下僅剩一位養雞的農夫。演講家很感動,他覺得自己很受鼓舞,於是他問這位農夫:“老人家您還繼續聽下去嗎?”農夫鼓勵他說:“年輕人,我每天喂雞時,即使隻有一隻雞,我也會把它喂飽的。”演講者聽完後內心狂喜,繼續他那滔滔不絕又乏味的演講。又過了近一小時,他的演講終於結束了,他十分誠懇地向農夫征求意見。老人說道:“年輕人,隻需要喂剩下的一隻雞的時候,我是不會用完所有飼料的。”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參加了一場讓人難以忍受的慈善演講。開始時,他覺得牧師講得精彩,十分感動,準備在演講結束後捐款。可是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聽得不耐煩了,於是決定減少所捐的數目。又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聽不下去了,1分錢也不打算捐了。熬了30分鍾,牧師終於結束了“沒完沒了”的演講,募捐活動開始了,馬克·吐溫被牧師的演講搞得非常憤怒,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裏偷了2元錢。這就是超限效應的結果。

恰到好處的演講能博得滿堂彩,而無味的演講越是長越是讓人乏味。所以,在勸說和教育別人的時候,“度”是關鍵所在。切忌化小為大、化短為長、化輕為重、大肆渲染、無限上綱。在受到別的指責和批評時,人就會產生一種失衡感,總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夠恢複心理平衡,當受到重複批評的時候,人的失衡感就會加重。這時候還是反複刺激他,他便會產生逆反心理。所以,不論做什麼說什麼要見好就收,能少說的就不多說。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上,讓他們學會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更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我們都說過猶不及,一個聰明的人是懂得如何把握進退高低的尺度的,這樣方能收放自如。可見,我們在做任何事、說任何話的時候都應注意“度”。如果過了這個“度”就會產生“超限效應”,如果“不及”,又達不到既定目的。所以,說話做事是一種藝術,我們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和尺度,才能恰到好處地達到目的,才能避免“物極必反”“欲速則不達”的超限效應。

哈哈,你被耍了——德西效應

做好要獎,做錯要罰。人們普遍認為獎罰分明才是管理和激勵別人的好方法。罰得過度會讓人產生逆反和抵觸心理。那麼任何形式的獎勵方式都是能夠刺激別人進步的嗎?我們常常聽到一些獎勵的誘惑:“有付出必有回報”“好好做,你就會得到……”“完成這個項目,這個數就是你的獎金”“考100分,爸爸就給你買變形金剛”等等。有人說獎勵是一種有意剝奪對某事興趣的策略,也就是說當你用獎勵的方式引誘人們去做某事時,那麼他的動機就不僅是對這事有興趣,也是為了獎勵。獎勵的刺激讓人們對獎勵產生依賴心理,或是受控於獎勵,一旦獎勵得不到滿足時,人們就對事物完全失去興趣,獎勵也就失效了。

電視劇《家有兒女》中有這樣一集,三個孩子在家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爸爸媽媽看不下去了,決定讓他們做點家務,體會一下大人的辛苦。於是,爸爸決定對他們實施“家務卡”的報酬形式,即每做一次家務,家長就發給相應的“家務卡”,幹得越多,完成越難完成的家務得到的家務卡就越多,到一定時間可以兌換成現金,覺得這種方法可以激勵孩子熱愛勞動。掃地、擦地、洗碗、洗衣服、倒垃圾、給姥姥捶背……這些都會得到家務卡,家務卡由姥姥負責發放。

“家務卡”的激勵的確卓有成效,起初幾天,孩子們做家務的熱情很高,總是搶著做這做那,而且完成家務的質量挺高,家裏再也不像往常一樣,一放假就被弄得一團糟了。爸爸媽媽看在眼裏喜在心上。可是好景不長,爸爸媽媽發現,地是掃了一遍又一遍,擦了一遍又一遍,衣服每天都洗,飯一天做好幾次,爸爸見此情況說:“這地挺幹淨的,怎麼還擦呀?”孩子們說:“地多掃幾次、多擦幾回就能夠得家務卡呀。”於是,爸爸下令說:“隻能每天拖一次,衣服也不要天天洗,飯也每天隻吃三頓,多做的都沒卡。”孩子們一聽就開始搶那些能得卡多而且輕快的家務幹。三個孩子都開始搶著洗碗,這個能夠達到獲得家務卡的標準,連碗都打碎了。給錢做家務不是家長最初的目的,可是現在孩子們都是在為獎勵而幹活,爸爸媽媽決定取消家務卡獎勵製度。聽了這話,三個孩子頓時對家務都沒了興趣,吃晚飯的碗也沒人洗了,家裏亂了也沒人收拾了,爸爸媽媽很生氣,於是說:“就為了獎勵做家務嗎?我們幹了這麼多年的家務誰給我們獎勵了?我們也不幹了。”於是爸爸媽媽也生氣回屋了,這時姥姥說:“你們都不幹呀,我幹,我都做了30多年了,我不在乎多幹一次。”孩子們看姥姥去洗碗了,說:“姥姥做家務有人給卡嗎?”姐姐這時說:“姥姥還在乎卡嗎?”三個孩子似乎明白了什麼道理,於是都去幫姥姥洗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