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原來是這樣啊(3)(2 / 3)

生活和工作中,許多人以為對自己有足夠的了解,但是,許多錯誤的發生恰恰因為對自己短處認識不清。一個人各個方麵的能力平衡,全麵發展,他的價值才會高。一個團體也是一樣,團體的各個成員都有能力,達到均衡,這樣團隊才有競爭力。一塊“短板”並非十分可怕,我們隻要足夠重視它,取長補短,那這塊“短板”就將變長,最終我們的木桶“容水量”也必將得到提升。

貼上什麼標簽,就會變成什麼人——貼標簽效應

現在有些人很愛評價別人,習慣把複雜的社會群體、複雜的個人乃至複雜的社會現象簡單化,用一個名詞代替,作為一種象征,稱之為貼標簽。在生活中,貼標簽的情況很常見,比如說名片,這就是一種標簽,“××公司××部××區經理×××”,看到這樣一張名片,你就會想到對方應該是一位擅長管理和營銷的人,那麼溝通交流的能力就很強。這是我們對一個相對複雜的人,用一種標簽——名片,來表明他的身份,這個身份會給人一個慣有的印象。有位心理學家說:“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貼標簽,也叫貼標簽效應。

“貼標簽效應”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被心理學家利用。那時美國由於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增加兵力。沒有辦法,美國政府隻好決定讓關在監獄裏的犯人上前線戰鬥。為了讓由這些犯人組成的隊伍在戰場上能夠成為一支有力的部隊,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了戰前的訓練和動員,並跟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以便時時對其進行心理引導。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不斷“洗腦”,讓其改過自新。尤其是讓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好,如何接受教育,改過自新,成為軍人等。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後,這支特別的部隊開赴前線。到了戰場,心理專家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服從指揮,如何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聽指揮,敢拚搏。戰後,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象稱為“貼標簽效應”,也是一種心理暗示。拿破侖有句名言:“將軍穿上士兵的製服就會變成士兵,士兵穿上將軍的製服就會變成將軍!”當然,在這裏“製服”並非指製服本身,而是給別人貼標簽之意,暗示士兵會變成將軍。

現在,各種名詞滿天飛,隨便撈上一個給自己扣上似乎是很輕鬆的事,但是千萬千萬不要太率性而為。尤其不要動不動就說自己是什麼什麼,因為,往往當你把自己或者別人看成是什麼樣的人,你或者是別人就會慢慢地變成什麼樣的人。不要輕易給自己貼標簽,更不要輕易給別人貼標簽。尤其是正在成長的孩子,對是非對錯、好壞善惡等還沒有一個成熟的辨別能力,外界的影響對他們如何看待事物和如何看待自己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個孩子會很容易接受別人給自己的評價,產生一種認同感,並進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為。這就是“貼標簽效應”,就像有的家長說孩子是“好孩子”“聰明的孩子”,這給了孩子一種暗示,孩子也認定自己“聰明”。由於一些家長無意中給孩子貼上了不正確的標簽,使他們的不良心理和行為不斷地得到強化。就像有的家長說:“你這淘氣鬼,從來都不聽話。”或是:“你怎麼那麼笨,別人都會的你怎麼不會。”在孩子的內心中便認定自己“不聽話”“笨”“不如人”,造成孩子自卑的心理,阻礙孩子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