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圓今年4歲,剛上幼兒園不久,有次圓圓的媽媽向老師詢問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情況,老師說:“這孩子很聰明,但是有一個習慣不太好,本來會做的事、會唱的歌,隻要老師讓她去前麵做或唱,她就會找出種種理由拒絕,即使說服了到前麵也是扭扭捏捏,或聲音很低,或不敢朝前看。”圓圓的媽媽說:“是呀,這孩子從小就膽小,我有時還總說她扭捏,叫她‘膽小鬼’。”老師說:“不要隨便給孩子一個代稱,你總說她是膽小鬼,時間久了她膽小的症狀會更加重的。”圓圓的媽媽這才認識到自己教育孩子的問題所在,一個無意中的稱呼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大的影響。正在這時,孩子下課向她們跑來,媽媽對圓圓講:“你看,老師正在誇你呢!說你上了大班後進步可大啦,越來越勇敢。老師說你唱歌很好聽,都快成‘小歌星’了。”老師也連忙附和稱是,圓圓的臉上露出了很得意的神情,沒想到後來媽媽這番話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從此以後圓圓果真變了樣,過去那種忸怩的狀態不見了,後來還代表幼兒園參加了全市師生聲樂大賽。
孩子像一張白紙,父母和老師與孩子接觸時間較長,時時處處都在有意或無意地給孩子一些評價,這種評價出現的次數越多,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塑造作用越強,甚至會左右終生。有時一句話就是孩子的一生。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學習好,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有些家長為了刺激孩子,讓其更進步,往往會不假思索地批評孩子,比如考試沒有考好,媽媽就會責罵他:“你怎麼這麼笨呢?”而孩子接下來的考試還是沒考好,媽媽更生氣了:“一點進取心都沒有,以後也沒大出息。”可能父母會認為這樣的批評對孩子會起到“激將”的作用,並不是真的認為孩子笨或沒出息,但是,孩子聽了後,會有受傷的感覺,他們會認為自己真的很“笨”“沒出息”,甚至因此而破罐子破摔。所以,在父母給孩子貼上“笨”很“沒出息”“沒希望”這些負麵標簽時,一定要慎思而後行。
尤其是當一個孩子犯錯的時候,過多批評就好像給人貼上了一個否定的標簽,會使人產生焦慮和自卑的心態,最終或許會使人走向消極的狀態。曾有專家對少年犯進行過一次研究,結果表明,很多孩子成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在小時候曾因偶爾犯錯而被貼上了“不良少年”的標簽,這種標簽引導著他們,讓他們愈來愈相信自己就是一個“不良少年”,從而走上讓人心痛的犯罪道路。所以,對於孩子一定要給他們貼好標簽,好標簽,即好的結論能激勵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負麵標簽,即不好的結論容易引導孩子在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方麵更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