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講了一個聰明的乞丐去一個富人家討飯。那天晚上,風雨交加,這個乞丐饑寒交迫地走在路上,實在是無法繼續走了,於是來到了一家門麵裝飾華麗,看起來很富有的人家準備討點吃的。於是他對看門的仆人說:“給我點吃的可以嗎?”仆人看看他說:“滾開,不要來打擾我們主人。”乞丐聽後說:“你讓我進去吧,我在你們的火爐旁把衣服烤幹就行了。”仆人想:“這又不用給他什麼東西,這點要求不算什麼。”於是就讓他進去了,等乞丐把衣服烤幹後對廚娘說:“可以借我用一下你們的鍋嗎?我想煮一點石頭湯喝。”“什麼是石頭湯?”廚娘很驚訝,她好奇石頭是怎麼做成湯的,於是爽快答應了。於是,乞丐在路上撿了塊石頭,洗淨後放進鍋裏煮,這時他又對廚娘說:“請給我點鹽吧,湯裏總得放點鹽吧。”廚娘又給他一些鹽,後來又在他一次次的要求下先後給了豌豆、薄荷和香菜,後來他又求得一些碎肉末。最後,這個聰明的乞丐把石頭撈出來,扔到路上,然後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
這個乞丐之所以能夠從被拒之門外到後來美美地喝上一頓,就是因為他開始提出了一個非常小的要求,在這個小的要求被接受了以後,再進一步向廚娘提出要鹽、豌豆、薄荷和香菜,都一一得到滿足後,最後竟然還得到了一些肉,美美地吃了一頓。這就是“登門檻效應”,它是指一個人先向別人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得到同意後再一步步增加要求的分量,這樣更容易達到目標。這個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裏德曼與弗雷瑟於1966年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坎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
工作人員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詢問她們是否同意將一個小牌子掛在她們家的窗戶上,這些家庭主婦基本都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訪問這組家庭主婦,詢問她們是否願意將一個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牌子放在庭院裏,結果有超過50%的家庭主婦同意了。同時,隨機訪問一組新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將那個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牌子放在庭院裏,結果隻有不足20%的家庭主婦同意。
這一效應的基本內容就是由低要求開始,逐漸提出更高的要求。麵對一個很簡單的要求時,人們很難拒絕,否則怕別人認為自己不通人情;當人們接受了簡單的要求後,再提出較高的要求,人們為了保持認識上的統一和給外界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傾向於接受較高要求。“登門檻效應”不但能夠讓別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要求,還能幫助我們一步一步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據說曾國藩年輕時並不是很聰明,其他人都能背好多篇文章,而他幾天都在反複背一篇文章,等到一篇背熟以後再背另一篇。雖然速度很慢,但是記得很牢。有一天晚上秉燭夜讀,一個小偷潛進了他讀書的房間,想等他睡著了再下手行竊。可是曾國藩對這一篇文章翻來覆去地讀。小偷等了幾個時辰,曾國藩還是在背同一篇文章。最後小偷等得不耐煩了,從梁上跳下來,站在曾國藩麵前,把那篇文章流利地背了一遍,然後揚長而去。可見這篇文章他背的次數之多,連小偷都學會了。曾國藩知道自己並不聰明,但他沒有氣餒,按照自己的計劃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地學習,花了比別人多許多的時間勤學苦讀,最後終於金榜題名。雖然曾國藩的智力並不比常人高,可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實,所以每一步都邁得很穩,最後一步步走到他的人生巔峰。
事要一點一點做,路要一步一步走,“登門檻效應”在生活工作中的各處都有實用。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上,教育孩子確實是一件大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也可以理解。所以,很多家長從小就對孩子高要求,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都優秀,於是家長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讓孩子提前學習一些知識,或是讓其多學些特長,讓孩子有一個好的開端。小妞今年5歲,上幼兒園大班。父母費盡心力將她送到一個全市有名的幼兒園,當別人問起小妞爸媽,孩子在哪所幼兒園時,他們總是很驕傲地回答:在最有名的那家雙語教學的幼兒園,而且幼兒園還舉辦了很多興趣班。就在今年上半年,媽媽還給女兒報了奧數等興趣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