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響,是門診劉醫生,“一個十四歲男孩急性腹痛、嘔吐,初步排除外科情況了,最近頻繁進食大量甜柿,多是早上空腹時吃的,估計胃結石呢,收入院吧,你今天值班,安排下。”
循蹈接完電話,即刻聯係了內鏡中心,預約一個急診胃鏡。
父親帶著男孩站在護士站,口音很重,遞上入院單後,不斷地催促護士辦理住院手續。主班護士麻利地安排床位,呼叫管床護士行入院護理。
男孩臉部皮膚黝黑,身高倒是十幾歲的樣子,隻是偏瘦了些,站在父親旁邊捂著肚子哎呦哎呦叫個不停,循蹈見狀快步走上前,問了主班護士安排的床位,便帶著父子倆向病房走去,一路安慰加觀察。
一番詢問檢查,和孩子父親交代了當前的病情判斷,接下來需要做個急診胃鏡,檢查胃部情況,必要時需行胃鏡下治療。
孩子父親看起來一臉著急的樣子,但卻不說做,也不說不做,隻是不停地要求醫生趕緊開藥治療。
循蹈隻好繼續和他解釋,當下不能盲目用藥,容易掩蓋真正的病情,而且如果延誤了,萬一形成胃穿孔等並發症,就更加難辦,到時要手術治療,而且風險會更大。
孩子父親聲音逐漸高起來,叫嚷著在門診已經做了檢查,怎麼一直做檢查,卻不治療。
循蹈定定地注視著暴躁的父親,聲調提起來:“門診檢查是排除外科急腹症,現在孩子腹痛沒有緩解,當務之急要搞清楚病因,才能對症治療。”
看到醫生無絲毫讓步,孩子父親猶豫了一小會兒,音量低下來,仍帶著不耐煩,“孩子看病是自費,帶的錢在門診已經花光了,住院押金都是門診醫生請醫院的什麼行政總值班簽字,先欠著的。”
循蹈看了看孩子,他半蜷在病床上,雙手握拳抵住上腹,閉著眼,不再哼哼。
“無論如何不能耽誤診治,錢的事你去想辦法,後續補上。”
孩子父親可能覺得再爭辯也無用,眼皮耷拉下來,壓迫的腔調夾雜著些許誠懇,“那行吧,醫生,你一定給我孩子治好啊!”
“你來辦公室,我詳細和你講下做胃鏡的事,要簽下知情同意書。”
循蹈一邊走出病房,一邊對過來的管床護士交代,安排送37床男孩去胃鏡室。
有上級醫生幫忙管病房,循蹈也跟著男孩到內鏡中心的胃鏡檢查室,因為還未成年,操作的難度比較大,循蹈請示了科主任來操作這次檢查,主任欣然同意。
一切準備就緒,循蹈和男孩細致講解了馬上要進行的胃鏡檢查步驟,以及他可能會出現的不適,囑咐他不能亂動,尤其不能拔口中的管子。
“我們幾個會一直陪著你,不要害怕。”
循蹈邊說邊用眼神提醒護士按壓住孩子的手臂和大腿,防止他無法耐受而改變體位,那樣在檢查過程中是非常危險的。
男孩顯然沒有意識到即將發生什麼,很乖地側臥在檢查床上,點著頭,眼珠好奇地不停轉動。
循蹈給他放置了口墊,男孩嘴巴張成“o”型,被固定住,眨巴著眼睛,看到醫生手持一條拇指粗細的黑色長軟管向他的嘴巴移近,他怯怯地向後挪了挪,被身後的護士抵住後便不敢再動。靠近他的軟管一端,像閃光燈一樣不停閃爍,十分耀眼。
緊接著閃光燈即將進入他的口中,男孩開始害怕,下意識地閉緊了雙眼,緊緊攥著循蹈的手。
循蹈一邊安撫他,一邊配合著主任的操作,不斷提醒他如何放鬆、如何吸氣、呼氣,男孩聽話的照做,稚嫩的臉上掛滿了淚珠。
主任操作胃鏡嫻熟地進入胃中,通過高清屏幕,罪魁禍首清晰可見,眾人嘩然,男孩三分之一的胃腔都被胃結石占據,似乎在胃裏堆積出一座假山。
診斷明確,用胃鏡頭端觸碰石頭,質地相對鬆軟。
主任鬆下一口氣,看來有望在胃鏡下取出,護士遵醫囑拆開各種所需器械,主任開始顯身手,鏡下伸入圈套器,設法勒斷結石,又換活檢鉗,咬碎結石,然後利用取石網籃取出。
整個過程,主任像個小心翼翼的搬運工,每當裝好“貨”,準備順著路徑移出,都不由自主屏息凝神,生怕自身橫膈膜的移動傳遞到肢體末梢,中途“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