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五章 盆滿缽盈(2 / 2)

要滿足納米級的製作工藝,就得需要采用深紫外(DUV)區間的248nm、193nm波長技術,這種波長技術在李想重生前也是主流的技術,即便是那時候英特爾推出的22納米技術的CPU,也是采用的193nm沉浸式技術(ArF準分子激光)技術來完成的。

當然,在李想重生前,還有一種更高端的13.5nm波長的EUV極端遠紫外光刻技術,不過那種技術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有推廣開來。因此要想成為阿斯麥的大股東,未來實業不僅需要投入真金白銀,李想還決定拿出這種深紫外(DUV)區間的248nm、193nm波長技術!

深紫外(DUV)區間的248nm、193nm波長技術在目前來講,絕對是屬於超出他們想象的技術,可對於前世一直在玩這種技術的李想而言,這玩意兒就是一個技術而已,用這種技術外加足夠的資金來換取阿斯麥的股票,李想還是非常願意這麼做的。

隻要控製了光刻機,那麼就相當於控製了整個CPU製程!

當然,整個CPU製程中還有其他的程序,這些都好說,比如說矽提純技術。

現在的矽提純技術生產出來的矽錠大都是6英寸和8英寸的,十二英寸的矽提純技術估計還在實驗室裏進行呢。不過李想對於大尺寸的矽提純技術可是門清兒!

當初李想就是倒在十八英寸晶圓製作工藝的研發途中,因此對於十八英寸以下的矽提純技術,李想的腦子裏裝著大把。在李想的計劃中,如果在2000年上馬CPU製作的話,那麼這條生產線的最低檔次也不會低於12英寸晶圓技術。

12英寸晶圓所容裸芯片數是8英寸晶圓的2.5倍,所以12英寸晶圓比8英寸晶圓節省30%成本,采用12英寸晶圓的每個芯片所耗能量、水量比8英寸少40%。

而12英寸晶圓製造設備量產要到2002年才會實現的,那一年,全球12英寸晶圓生產線僅僅隻有14條而已!如果李想能夠提前兩年就搞出12英寸的晶圓生產線,那麼絕對會在芯片製造行業中占據絕對的領先優勢。

對於李想而言,8英寸技術和12英寸技術沒有什麼區別,前世李想在領導開發18英寸晶圓技術的時候,對於18英寸以下的矽提純技術可是全部了解過一個遍,即便是有些設備無法量產,但李想要是從現在就做準備,利用五六年的時間進行積累,到2000年的時候,肯定能夠攢起一條12英寸晶圓的生產線來!

最關鍵的是,這條生產線李想打算放在港島,至於內地的晶圓生產線,還是等到入世之後再建設吧,這樣可以避免很多的麻煩,也可以很輕鬆的就將那些設備運到港島!

至於整個CPU製程中的其他設備,就要通過這幾年的時間慢慢的積攢了!李想的計劃就是在2000年的時候,不僅要上馬12英寸晶圓廠和CPU製造廠,而且還要推出成熟的12英寸晶圓生產線!

一條完整的12英寸晶圓生產線,打包售價大概在30億美元左右,而全球對於12英寸晶圓生產線的需求是多少呢?2002年全球14條12英寸晶圓生產線,這個數字到了2004年就飆升到24條,而到了06年是47條,08年的時候則高達85條!

而一條12英寸的晶圓生產線的造價成本有多少呢?大概是12億美元左右(這個數字並不是小墨胡扯的,小墨曾經就這個問題谘詢過我當初在大學裏的教授,他告訴我的這個數字,可見這玩意兒的利潤有多高!)!

也就是說,如果李想能夠將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設備整合出一條成熟的12英寸晶圓生產線來,那麼光是靠出售生產線就能讓李想的未來實業賺的盆滿缽盈!